近几年法氏囊病的发病在临床上典型病例减少,在2003~2005年之间接诊的病例中,典型法氏囊仅为少部分。
2004-2005年,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流行的特点
1.流行区域及特点
养殖老区特别是养鸡比较集中的地方,鸡群的发病率高达90%以上,病苗免疫对本病的预防效果不佳,二免后的鸡群仍可爆发本病,并且病程较长,用药不当可呈现重复发病的现象。传染性法氏囊病发生后通常继发盲肠球虫病、大肠杆菌病等,从而加重病情。
近年来国内外陆续报道分离出IBDV变异株,其致病特性以出现亚临床型IBD症状为主,没有经典毒株所致的高死亡率及典型的腿肌出血等症状,最典型的病变是病鸡法氏囊迅速萎缩,导致严重的免疫抑制。当常规IBD疫苗免疫的鸡群受到IBDVW型(变异毒株)侵袭时,仍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这是当前某些地区鸡群发生传染性法氏囊病的突出特点。
(1)易感动物。易感动物主要为鸡,但也有鸭、鹅、火鸡发生法氏囊病的报道。
(2)发病日龄。发病日龄较以前明显拓宽。最小发病日龄为5日龄,最大发病日龄在210日龄,发病日龄主要集中在10-40日龄。
(3)发病季节。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发生多集中在4-10月份,特别是夏、秋季,温度较高,湿度大,球虫病多发,鸡群往往在未进行IBD免疫之前就已经发生球虫病,造成严重的免疫抑制,从而影响IBD活疫苗的免疫效果。在北方,每年秋天使用刚刚收获的玉米作饲料,由于玉米含水量高,引起饲料潮湿、发霉,产生黄曲霉毒素,鸡群采食后会影响IBD免疫效果。
2 临床及病理变化特点
病鸡精神萎顿、畏寒、虚弱、羽毛蓬乱、缩头、闭目、两翅下垂,蹲伏在地上,走路不稳。排黄色水样,栖个别为白色的稀粪,肛门周围的羽毛被粪便污染,体温高。临死前痉挛、抽搐,均表现为腿直伸,翅振颤。
剖检时可见胸肌、腿肌均有出血点或出血斑。法氏囊萎缩或正常,法氏囊水肿出血的病例不多见。扁桃体肿胀溃疡,肌胃与腺胃间有暗褐色出血带,肾轻度肿大、苍白,内有尿酸盐沉积。
二 发病原因
1 变异毒株或亚型的存在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属于双RNA病毒科。该病毒基因含有两个片段的双链RNA,这种排列方法允许进行可能的遗传重组和抗原结构的改变,从而导致新的血清型或者原始血清型的变异株产生。但据报道,中国所有的商品疫苗对我国新分离的IBDV变异株和超强毒株保护率只有10%~70%,而超强毒株的毒力是标准株的2倍以上。有的鸡场出现不免疫不发病,免疫反而爆发的现象。IBD的发生与鸡的体况密切相关,当鸡体IBD抗体处于IBDV保护线时,不免疫鸡只保持原抗体,免疫音由l于疫苗的中和及接种应激反应,抗体降低,环境中的IBDV就乘机入侵而爆发此病。
2 养鸡环境的严重污染
IBD病毒非常稳定,对环境的变化耐受性较强,一般消毒药物不易将其杀死。因此,一旦养鸡场受到IBD强毒污染,病毒可在较长时间内存在于养鸡环境中,这些病毒除可以中和部分母源抗体外,可还在雏鸡接种疫苗尚未产生免疫力前侵入鸡体,使之发病。在生产中,在首免或二免后发生此病,常与此有关。
3 疫苗选择不当
许多养殖户对不同厂家、不同种类IBD活疫苗毒株的毒力不甚了解,故进行IBD活疫苗免疫时往往由于选择疫苗不当,过早使用毒力较强的IBD活疫苗免疫,引起免疫抑制甚至诱发IBD发生。如W2512MB株。另外还有灭活疫苗,具有免疫保护力强免疫期长的特点,安全无毒,特别适用于鸡场的种鸡。使用单价免疫较多价苗的鸡群多发IBD。由于IBDV变异毒株、超强毒株的出现,使得应用单价IBD活疫苗的免疫效果明显不如IBD多价苗,调查发现,凡是使用IBD多价苗免疫的鸡群很少发生IBD。因此,在选择疫苗时必须根据当地的法氏囊病的疫情选择疫苗。
4 母源抗体的影响
雏鸡鸡群的母源抗体水平的高低是决定何时进行免疫的重要因素。在使用同一疫苗的前提下,母源抗体水平低时可以在日龄较小时成功进行疫苗接种;母源抗体水平高时早期免疫会受到母源抗体的干扰,推迟免疫会收到更好的效果。另外,雏鸡母源抗体水平差异性大小是直接影响雏鸡免疫接种效果的另一重要因素。雏鸡母源抗体越均匀,即差异性越小,免疫效果越好,反之效果越差。但由于各地区、各鸡场IBD流行的情况不同,免疫情况也不一致。来源于不同的种鸡群提供的种蛋,因有的种鸡未免疫过法氏囊病疫苗,有的种鸡群多次免疫过法氏囊病疫苗,也有的种鸡群曾患过法氏囊病,所以孵出雏鸡母源抗体水平高
低不一,个体之间往往参差不齐,严重影响免疫效果。过早接种疫苗,对有母源抗体的鸡不产生免疫应答;太迟接种,易受野毒的侵袭。
5 操作失误
如配制疫苗的水含氯及其它消毒剂,用金属容器盛疫苗或水中含金属离子过高,饮水前停水时间不够或饮水槽不够,致使鸡不能喝够足量的疫苗;配制好的疫苗水受到阳光直射或饮水时间延长等等因素都会降低活毒的数量,而影响免疫效果,造成免疫失败。
6 饮水免疫较滴口免疫的鸡群多发IBD
有些养殖户(场)为了减轻劳动量,习惯采用饮水免疫方法进行雏鸡的IBD免疫,由于受母源抗体的影响,结果使得免疫鸡群产生抗体水平低且不均匀,造成发病。
三 传染性法氏囊的防制
1 加强免疫接种
针对当前IBD广泛流行的实际情况,选择与流行毒株抗原相关性大的活疫苗免疫。鉴于当前尚无针对血清I型变异株商品苗出售的实际情况,各地应收集死于法氏囊病的典型病变的法氏囊制备囊源油乳剂灭活苗。同源的囊源苗对IBD野毒的侵袭,有较宽的覆盖面,能提供较好的保护性。制备和推广囊源苗给种鸡注射是当前控制IBD流行的重要措施。为了提高免疫效果,应加强免疫监测,对种鸡和不同日龄鸡定期抽样,采血监测,以了解鸡群抗体动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对无母抗雏鸡可在5-8天、15-18日龄、25-30日龄进行弱、中、中强活苗免疫;有母抗雏鸡可在12-14日龄、20-25日龄进行中、中强两次活苗免疫。种鸡应在18-20周龄及40-42周龄进行二次油乳剂灭活苗免疫,使子代在出壳后保持高而整齐的母源抗体,在3-4周内得到保护。油乳剂灭活苗最好是囊源苗。另一方面应适时的转换免疫程序,同一鸡场长期使用一个免疫程序对生产没有积极意义,必须适时进行免疫程序转换。
2 加强环境消毒,尽量减少环境中野毒的感染压力
第一,应加强兽医卫生防疫措施,提高雏鸡的免疫质量。第二,应选择优良消毒剂,做好彻底消毒工作。通常多使用2%火碱、0.2%次氯酸钠、0.2%过氧乙酸、5%福尔马林等消毒药物喷洒处理,最后用福尔马林熏蒸(40mL/m3)。在有鸡条件下可用过氧乙酸带鸡消毒。消毒前应打扫、冲洗,使用的水应达到所需的pH值。尤其注意墙角、死角的消毒。鸡群的饲养管理要有严格的卫生隔离措施,防止IBD强毒的传人。
3 对发病鸡群的治疗
发病鸡群的治疗有两种方案:
一种方法是注射卵黄抗体,当前IBD高免卵黄液已在我国各地广泛使用,对IBD起到了良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但在生产和使用中应注意如下事项:
(1)卵黄抗体的制备比较简单,因此,用户在选用抗体时,一定要把握好质量。最好到信誉好的兽医门诊,购买正规厂家生产的抗体。笔者在走访期间发现一些养殖户贪图价格便宜,而购买了劣质抗体,导致病情未得到控制,反而延误最佳治疗时机造成更大损失。
(2)有些养殖户图省事,把卵黄抗体加入水中,给鸡饮用。结果病情越来越重、不得不重新接种抗体。也有的鸡群饮卵黄抗体后鸡群恢复正常,实际是发病较轻或鸡群处于恢复时期。
(3)注意高免卵黄液的质量,确保抗体效价在1:64-128以上(琼扩)。卵黄液的抗体水平决定于种鸡的抗体水平。给种鸡注射囊源灭活油乳剂灭活苗比注射单纯的囊源灭活苗好,能保持高昂的免疫水平。
另一种方法是支持疗法:
①提高鸡舍温度2~3~C,避免各种应激反应;
②饲料中蛋白质水平降低到15%,多维素加倍;
③使用抗病毒、抗生素等药物(鸡群不宜使用磺胺类、喹乙醇等毒性较大药物以及庆大霉素、卡那霉素、链霉素等嗜肾脏药物),并添加保肾药;
④新城疫Ⅳ系苗2~3倍量饮水免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