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地区肉鸡疾病流行动态及防制对策
518
切换pc版
    肉鸡业是回报率最高的养殖业之一。但肉鸡及其产品的快速流通,加剧了鸡病的流行。近年来随着高温、多雨、潮湿等多变天气的影响,许多环境条件致病菌疾病再度增多。生产实践中药物和疫苗的不合理使用一方面降低了鸡体对疫苗免疫的应答效果,另一方面使细菌的抗药性增强,耐药菌株增多,导致正常菌群紊乱,引起或加剧了代谢病、中毒病的发生。日前商品肉鸡的死亡率约为15%~20%,疾病造成的损失不仅加大了养鸡成本,也给临床诊治带来了困难。

    1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1 老病依旧存在或发生变异,新病、新病型不断增多

    多年来,危害肉鸡的主要疫病有新城疫(ND)、鸡白痢、球虫病等,但是随着鸡种的频繁引进和养殖业的规模化发展,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大肠杆菌病、传染性支气管炎(IB)、慢性呼吸道病(CRD)和传染性脑脊髓炎(AE)也成为鸡群常见病,近几年又出现了禽流感(AI)、肉鸡禽白血病病毒-J亚型、肉鸡低血糖-尖峰死亡综合征(HSMS)等新病。而一些病原的抗原、毒力、组织嗜性发生变异,致使临床上非典型病症增多。

    1.2 条件致病菌性疾病病例明显增多

    ①高温、潮湿的气候及区域自然环境的影响。天津地区地处港湾,近年来高温、多雨、潮湿的天气状况,有利于绿脓杆菌、大肠杆菌、霉菌等条件致病菌的生长繁殖。②病死鸡处理不当,病原扩散。③盲目或反复用药,导致正常菌群紊乱,病情复杂化。④免疫抑制病的影响(IBD、白血病、传染性贫血病毒、禽白血病病毒-J亚型、网状内皮细胞增生症病毒等),使机体免疫应答能力下降,对多种疾病易感。

    1.3 混合感染加剧,非典型病症增多

    支原体、大肠杆菌、葡萄球菌等病的发病率逐年提高,多数菌株仅对少数几种药物敏感,使药物的防治效果越来越差。IB与CRD,ND、CRD与大肠杆菌,ND与IBD及各种细菌之间的混合感染多见,使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复杂化。

    1.4 以传染病为主,呼吸道疾病严重

    由传染性支气管炎、新城疫、禽流感、慢性呼吸道病等引起的呼吸道疾病严重,特别是冬春季节最为明显。

    1.5 营养代谢病、中毒性疾病时有发生

    ①饲料在降低成本的同时,部分新产品在实践中大量应用,但掌握不好;②高温、潮湿、强光等应激因素的影响;③长期的呼吸道病或腹泻病,导致消化吸收不良,盲目或反复更换用药,导致正常菌群紊乱。

    这些原因能引起或加剧代谢病、中毒病的发生。

    2 流行态势及防制对策

    2.1 新城疫

    目前新城疫仍然是天津地区对养禽业危害最大的传染病。多年来,新城疫的大流行得到控制,临床上多为散发和非典型症状。但近年来,ND又出现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感染宿主广泛的强毒致病株,免疫鸡群保持较高的抗体水平但仍然发病。肉鸡虽表现出明显的神经症状,但剖检后其他器官病变不典型。其原因有以下几种:

    ①NDV易感动物很多,被NDV强毒株感染的这些易感动物可长期带毒排毒,我国鸡群新城疫病毒的感染率在12%以上,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

    ②NDV是一种高度接触性并可经空气传播的疫病,这给防制净化带来困难;

    ③母源抗体的干扰;

    ④高致病株的存在,我们先后从河北、天津的发病肉鸡场分离到嗜神经型高致病株;

    ⑤病毒株的基因与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与NDV致病性密切相关的FO蛋白存在变异,这可导致病毒毒力、组织嗜性等的变化,使传统疫苗不能提供理想的保护。

    ⑥单纯活苗免疫造成NDV HI抗体效价的离散性大,往往造成非典型ND的发生。

    疫苗免疫仍然是控制ND的有效措施。目前针对肉鸡ND的免疫主要采用弱毒苗多次免疫。新近的研究表明,新城疫V4疫苗株可激发良好的肠道局部免疫,而Lasota株可激发良好的气管局部免疫。疫苗选择为先Ⅱ系再Ⅳ系(V4)再Ⅰ系,效果较好。免疫方法为首免用Ⅱ系进行滴鼻点眼,以后可进行饮水或皮下及肌肉注射,V4还可拌料免疫。弱毒苗加灭活苗免疫近年来被证实是较理想的免疫程序,可用于ND常发地区鸡群的免疫。活苗应用V4或Lasota,油苗应用含有基因Ⅵ、Ⅶ型的多价新城疫疫苗具有良好的免疫效果。具体方法是4~7日龄用Ⅱ系或Ⅳ系进行滴鼻、点眼,同时注射半剂量NDV油乳剂灭活苗,这样免疫的鸡群HI价整齐度好,离散性小。

    2.2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

    IBD自80年代后期以来成为危害雏鸡的主要传染病。由于引起IBD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的强毒株的存在,IBD在天津每3~5年出现区域性暴发。尽管疫苗免疫得到重视,但免疫失败现象时有发生。肉鸡IBD的流行主要表现以下特点:

    ①在IBD污染区单纯用弱毒苗难以控制IBD的发生,流行上多表现散发或鸡场内轻度暴发;

    ②超强毒力IBDV存在,病鸡法氏囊组织严重出血、水肿,死亡率最高达70%;

    ③IBD与ND、CRD等的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增多;

    ④IBDV早期感染能引起严重的免疫抑制,鸡只发育不整齐,易引发多种感染。

    对雏鸡进行弱毒苗加灭活苗的免疫程序可获得理想的免疫效果。用活疫苗免疫2次,首免在10~16日龄滴鼻点眼,间隔7~10天再饮水免疫1羽份/只IBDV弱毒苗,二免10天后雏鸡血清中IBD抗体琼扩阳性率可达85%以上,可有效防止IBD的发生。在常发地区可采用中等毒力的弱毒苗饮水免疫,同时皮下注射0.2mL油乳剂灭活苗(法氏囊组织灭活苗或细胞培养IBDV灭活苗);种鸡场应用油苗可保证雏鸡均匀一致的抗体水平,便于免疫程序的实施。在疫苗应用中应注意防止强毒力苗造成法氏囊的损伤、环境污染引起的免疫抑制和母源抗体干扰免疫。

    2.3 禽流感

    禽流感是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发生于家禽和野鸟的传染病。AI可不同程度地损坏呼吸、肠道、生殖和神经几大系统,表现各大系统症状。雏鸡和肉仔鸡多以呼吸症状为主,表现为精神和食欲较差,消瘦,出现明显的呼吸道症状;咳嗽、罗音、打喷嚏、鼻窦肿胀等,死亡率为3%~10%。

    禽流感可通过多种途径感染,传播快,流行面广,必须采取综合性防制措施。实践中,在低毒力或中等毒力AI感染时,可允许使用灭活苗。大量试验表明,单价或多价灭活苗可减轻临床症状,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但不能防止感染和向外排毒;灭活苗可减少病毒向其他鸡群的传播、延迟或减少强毒力禽流感病毒的暴发机会。用当地流行毒株制备的油乳剂灭活苗,能减少AI引起的生产损失,降低病毒复制和禽体向外排毒的机率。商品肉鸡可于3~7日龄0.3mL只免疫,在接种后2周产生免疫力,可保护整个饲养期。

    2.4 大肠杆菌病

    肉鸡大肠杆菌主要发生在3个阶段:

    ①新生雏鸡2~5天内死亡,多因胚胎感染或孵化感染所致,死亡率在5%以内。

    ②15~25日龄时,多在使用活疫苗2~3天后发生,出现1%~10%的死亡率,个大体胖者多见。主要是因为活病毒疫苗(如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疫苗)对气管、肠道均有轻度损伤,在环境应激条件下易继发大肠杆菌、CRD。临床上常见气囊炎、肺炎、肠炎等。

    ③20~35日龄时,约5%的发病率,多因腹水症,加之垫料过厚、空气污浊等引发大肠杆菌。临床上以肝周炎、气囊炎、心包炎、肺炎等较常见。目前对该病的防制大多采用抗生素,但由于滥用抗生素产生了许多耐药性菌株,使防制效果越来越差。分离菌药敏试验表明:大多菌株除对庆大霉素、呋喃唑酮、头孢哌酮、丁胺卡那霉素的耐药性较低外,对其他抗生素的耐药性均相当普遍。

    对分离鸡大肠杆菌的研究表明,不同地区甚至同一地区的不同鸡场血清型都不尽相同,疫苗免疫已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肉仔鸡的大肠杆菌病防治,可在鸡群发病前10~1.5天选用本地区分离株制备的多价大肠杆菌油乳剂灭活苗免疫,每只鸡皮下注射0.25~0.3mL,肉鸡在开产前再免疫1次,每只0.5mL。近几年,应用地方分离筛选的致病性大肠杆菌优势血清型,进一步筛选充分表达免疫保护性外膜蛋白抗原的菌株研制多价大肠杆菌外膜蛋白灭活苗,不仅可提高保护率,还可降低接种后的免疫反应。

    2.5 鸡慢性呼吸道病

    CRD是由MG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一般鸡群均能检出,MG清阳性鸡。近年来对几个大型种鸡场血清学调查显示MG抗体阳性率一般为15%~50%,个别高达90%以上。肉鸡CRD的发生主要原因有:

    ①种鸡垂直传播。

    ②鸡群带菌率高,一般为30%~90%,一旦感染,终生带毒。③损伤呼吸道黏膜、降低抵抗力等诱发因素。A.环境及非传染性因素:环境低温(气候突变,育雏室温度低),此时常伴发腹水综合征;通风不良、卫生条件差、氨浓度过高、密度大;营养不良,特别是VA缺乏。B.呼吸道病毒感染:NDV、IBV、AI感染,损伤呼吸道上皮;NDV、IBV疫苗毒,特别是喷雾时,活毒疫苗在体内有一增殖过程,对呼吸道、肠道有轻度损伤(如IBV-H52),易引起该病流行。C.免疫抑制性病毒感染:IBDV、CAV和REV等,此时呼吸道黏膜的局部免疫功能不足。④继发细菌感染,加重病情;支原体损伤呼吸道黏膜上皮,打开了E.Coli、巴氏杆菌、葡萄球菌侵入的门户。

    临床上以气囊炎、肺炎、眼炎多见。①呼吸道症状:流鼻液、条喷嚏、甩鼻、咳嗽,特别是明显的气管罗音,②结膜炎及眼睑肿胀,有些鸡失明;③全身症状:精神、食欲不振,消瘦;④时隐时现难治愈,随用药、气候和营养的改变"三好三坏";⑤对鸡生产性能的影响:A.种鸡:产蛋下降,种蛋的受精率和孵化率下降,死胚、弱胚增加,饲料报酬下降,死淘率增加;B.肉仔鸡:生长发育不良,饲料报酬下降,肉鸡等级下降,死亡率升高(5%~30%)。

    对CRD的防制除对鸡群采用敏感抗生素控制外,还要在加强卫生措施的前提下严格检疫,带鸡消毒并逐步净化。在肉鸡病毒病的免疫程序上,尽可能防止应用毒力较强的疫苗株,防止疫苗应用间隔过短。目前MG疫苗主要有3种:

    ①F株是被广泛应用的活疫苗,是中等及低毒力的MG血清型,适用于支原体病呈地方流行性的多龄鸡场。可用滴鼻、点眼、气雾或饮水等方法免疫。通常应用于8周龄以上鸡,也可在早至开产之日的任何时间应用,可有效防止产蛋损失。F株毒力太强,不能用于火鸡或肉鸡。F株疫苗能提供高水平的保护,免受田间株感染并能明显减少上呼吸道MG数量。在连续饲养的后备鸡群长期应用F株疫苗,有可能逐渐清除多龄鸡群鸡场MG田间株的感染。

    ②ts-11株,由Whithear研制并已应用于澳大利亚多年,后又在美国开发应用。

    ③6/85株,英特威公司研制,在美国已应用于商品蛋鸡。该两毒株无致病性,引起较弱的抗体反应,不易扩散,对邻近鸡场安全,优于F株。MG的灭活疫苗也已经投入应用,但死苗激发的抗体水平低,免疫保护期短(约3个月)。应用MG弱毒ts-11株或油乳剂灭活苗免疫鸡群均可获得较好的预防效果。

    通过综合性措施可以将MG的阳性率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2.6肉鸡腹水综合症

    引发肉鸡腹水的原因很多,肉仔鸡发病日龄一般在3周以后,体重750g以上,冬春季发病较多。

    过早发生腹水症可能的原因有:所饲养的品种生长过快,日粮中营养过剩,运输等过程缺氧,过热、寒冷、感染等应激因素刺激等。

    发病鸡表现为精神沉郁,卧地不动,指压柔软,有波动感,全身皮肤呈紫色。剖检可见全身肌肉淤血,肝淤血肿胀,被膜破裂,心包积液,右心室扩张,腹腔有大量淡黄色积液,40~300mL不等,严重时混有黄色胶冻样蛋白凝块或白色纤维絮状物。

    防治时多采用综合性措施。根本的改进措施在于遗传育种和品种改良,运输过程中减少缺氧、高温、寒冷、肠杆菌感染等应激因素,饲养过程中进行限制饲喂或粉料饲喂(特别是前2周,饲料中蛋白、能量不要过高,防止生长过快),以防止肌肉心脏增长比例失调,心脏循环障碍引发腹水症。饲喂地高辛(每片喂50只鸡)可改善心脏和血液循环代谢;日粮或饮水中补充硒、VE、Vc、碳酸氢钠和葡萄糖、双氢尿噻等利尿剂或其他利尿中药,对预防腹水症有较好疗效。

    2.7 沙门氏菌病

    沙门氏菌包括鸡白痢、伤寒、副伤寒及肠炎沙门氏菌等,以鸡白痢和肠炎沙门氏菌危害最大。目前对该病的防制除药物控制外,对种鸡检疫净化仍是根本措施。采用全血平板凝集试验对种鸡检疫并淘汰全部阳性鸡,对种蛋进行敏感抗生素药浴法,育雏阶段根据药敏试验选择敏感抗生素拌料或采用饮水可提高成活率,并能降低带菌率。另外,严格的卫生及消毒措施对该病的防制净化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应用微生态制剂、中医药对沙门氏菌病均有较好的预防效果。

    2.8 肉鸡低血糖~尖峰死亡综合征(HSMS)

    HSMS是近年来发生在华北地区的新型高致死性肉鸡疾病,以头部震颤、共济失调和瘫痪、肝脏坏死及泄殖腔滞留米汤样稀便等为特征,其病因可能是由一种未知病毒引起的。其发病特点:

    ①发病主要集中在8~18日龄,11~16日龄出现死亡尖峰;发育良好的公鸡发病率高,相同饲养条件下肉鸡公雏发病率约为母雏的3倍;21~35日龄时易继发ND,出现ND的典刷症状及病理变化。

    ②病鸡的血糖(89.8±7.9mg/d1)极显著低于正常鸡(220.3±8.7mg/d1)(P<0.01)。死亡率远高于国外报道的大于0.5%,日死亡率高达4%~8%。

    ③典型症状表现为发病突然、头部震颤、运动失凋、瘫痪、昏迷死亡。

    ④剖检可见肝脏弥漫性坏死,胰腺萎缩,十二指肠出血,胸腺、法氏囊、脾脏和盲肠扁桃体等免疫器官萎缩,泄殖腔聚集大量白色米汤样稀便。显微观察可见肝细胞坏死、淋巴滤泡排空、淋巴细胞坏死。

    控制措施:

    ①控制光照可减缓HSMS的发生进展。其机理可能是生理条件下,黑暗可促进鸡释放褪黑激素,使糖原生成转变为糖原异生途径,从而有效抑制血糖的恶性下降。由于HSMS的一系列症状都是对低血糖的反应,因此,一旦控制了血糖水平就能够阻断HSMS的发生发展,从而降低HSMS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②减少应激,饮水中添加葡萄糖及多维等措施对HSMS具有一定缓解作用。

    ③抗生素控制继发感染。

    ④应用654-2等药物,降低平滑肌收缩,减轻症状。

    2.9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

    该病临床上常有两种表现型:一种是表现低死亡率,严重的乎吸道症状的呼吸型IB;另一种是表现轻微的呼吸道症状,病雏排灰白色或白色稀粪,剖检见肾脏肿大,输尿管内含有大量白色的似花斑样尿酸盐,死亡率较高的肾型IB。近年来,肉鸡IB的流行以呼吸型较常见。

    在鸡群存在MG、大肠杆菌潜在感染的情况下,应用H52活苗常激发严重的呼吸道病,应用H120疫苗有较好效果。在该病不严重的地区主张应用H120免疫;应用新城疫IV、H52联苗时要防止激发MG、大肠杆菌的继发感染;在肾型IB严重的地区可考虑应用地方分离的肾型IBV强毒株制备灭活苗。

    2.10 鸡痘

    鸡痘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节多发。由于成年鸡患病后大多只表现皮肤病变,发病率虽高但死亡率较低,肉鸡FP的发生和流行主要见于夏末秋初。在夏秋蚊子较多季节,可进行FP的免疫。FP免疫在3~20日龄进行,具体免疫时间可结合其他免疫程序及鸡舍的卫生状况决定。FP免疫大多数采用翅下皮肤刺种的方法,由于免疫剂量难以保证,免疫鸡群中时有FP发生。众多的研究表明,鸡痘以细胞免疫为主,鸡痘活苗经肌肉翅内皮下采用连续注射器注射1~1.5羽份/只的方法,可获得90%以上的保护率。

    2.11 细菌性软骨坏死性骨髓炎

    近两年来,天津部分肉鸡在2~5日龄相继发生以站立不起、瘫痪、跗关节变软、骨折,7~15日龄时部分鸭跗关节中部增粗愈合,发病率约50%~90%,至9日龄时约有10%~15%的雏鸭死亡,有的死亡率高达25%~80%为特征的大群传染,病鸡(鸭)陆续零星死亡,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该病主要感染雏鸡(鸭),以3~15日龄内的雏鸡表现严重。病初约10%~50%的鸭站立不起,腿变形呈"O"形或"×"形,喙变软,胫骨细而软、变脆易断裂,约5%~10%的鸡(鸭)胫骨中间断裂,部分鸡(鸭)4~5天后胫骨中段增生变粗。至约30日龄时,约5%~10%的鸭表现不同程度的走路畸形,呈摇摆步、交叉步或两脚重叠步,走路时跌跌撞撞。

    剖检除肝脏稍肿胀外,各脏器无明显的变化。3~10日龄鸭胫骨变脆易折断,骨髓呈暗红色。骨膜肿胀坏死,呈灰红色。日龄稍大的鸭出现股质修复的表现。从不同发病鸭群均分离到葡萄球菌。葡萄球菌病是由葡萄球菌引起的一种条件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创伤感染,临床上主要引起创伤化脓感染。用丁胺卡那霉素、环丙沙星、头孢哌酮等敏感药物给雏鸡(鸭)饮水,种禽肌注、拌料可有效治疗。采取综合性措施,及时清粪,鸡舍用百毒杀等消毒剂喷雾,及时消毒孵化器。种禽可注射油乳剂灭活苗。

    3 结语

    3.1 目前的疾病应对措施

    针对日前肉鸡疫病的流行状态,制定和推广安全、切实可行的免疫程序,减少应激因素,则可在很大程度上防止ND、IBD、AI、IB等主要的烈性传染病流行和大肠杆菌、支原体继发感染。在ND、支原体、大肠杆菌危害严重的区域,对ND、AI、IB可考虑推广"弱毒+灭活苗"的防疫模式,提高鸡群的免疫力;结合进雏初期、活苗应用前后几个易继发细菌感染的阶段,预防应用敏感抗菌药物,以减少沙门氏菌、大肠杆菌、支原体的带菌率;对于肉种鸡应加强对支原体、沙门氏菌、传染性脑脊髓炎等垂直传播病的检疫、免疫和净化措施。只有采取综合性防制措施,同时加强对肉鸡低血糖-尖峰死亡综合征等新病的监测及研究,才能减少鸡病的困扰,保证肉鸡业的健康发展。

    3.2 未来的挑战和要求

    ①加入WTO,畜产品的全球化流通要求畜产品有一个统一的国际卫生标准。对疾病(ND、AI、沙门氏菌)和药残的控制和要求更为突出。②产品竞争压力不仅能提供活禽,还要求进一步降低养殖成本,推广禽及其副产品的深加工技术。③养殖技术的提高推行低投入、高产出,注重畜禽福利(给畜禽提供舒适的环境与卫生条件,以减少疾病和生产成本,提高动物产品的最大回报)和卫生的综合养殖技术。④加强环境保护,防止养殖环境被过多的疾病、粪便、副产品污染,注意副产品及粪便的处理、综合利用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点赏 点赞 0收藏

热门评论
相关百科

您可以给编辑者赏赐一定智农币

×
  • 5智农币
  • 10智农币
  • 25智农币
  • 50智农币
*注意事项:1人民币=100智农币
  当您的智农币不足时将会从您的账号余额中扣除相应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