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片吸虫病主要是牛、羊等的寄生虫病。分布相当广泛,病源是肝片吸虫,这种虫有时也可能寄生在猪的胆管中,但比较少见。
1.病原肝片吸虫长20-30毫米,宽5-13毫米,外观呈叶片状,灰褐色。前端部有呈三角形的锥状突,锥状突的基部后方向两侧扩展形成“肩”。自“肩”至虫体的中央部附近最宽,向后端逐渐狭窄。
成虫奇生在宿主肝脏的胆管中,虫卵随胆汁进入肠道,与粪便混和而排出体外,在适宜的环境下孵化成毛蚴。毛蚴在水中遇到中间宿主锥实螺即钻入其体内,最后发育成为尾蚴。尾蚴钻出螺体,在水中很快就分泌黏液把自己包裹起来成为囊蚴,附着在水草上或在水中漂浮。囊蚴随水或水草被动物吞食后,蚴虫即钻入动物的肝脏胆管中,逐渐发育为成虫。
2.症状寄生虫体少量时往往不表现症状,寄生虫数多时才表现贫血、黄胆、水肿及消瘦等症状。
3.剖检寄生虫数多时,胆管显著扩张,管壁肥厚并突出于肝脏表面呈曲张膨大的条索。
4.诊断当怀疑为本病时可以作粪便虫卵检查。
5.预防参看“姜片虫病”的预防措施。
6.治疗
①硫双二氯酚,每千克体重0.1克,1次混入饲料中喂给。
②槟榔100克、木香25克,煎液汁,空腹1次内服,连服3次,或鸦胆子50克,大茶药(干燥)15克,生姜15克,水煎服。
③贯众50克,煎汁,1次灌服,连服3-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