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鸭细小病毒病是侵害雏番鸭的一种急性或亚急性传染病。主要发生于三周龄以内的雏番鸭,故称“三周病”。临床上以气喘、腹泻、生长迟缓、运动失调和出现神经症状为特征,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和死亡率,常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我国早在1987年,福建饲养番鸭的部分地区就发生本病,并具有流行性,以后广东和浙江相继有发病流行的报道。近几年来,江苏、安徽等地也时有发生。世界上其他国家也有发病流行的报道,1989年秋,在法国西部集约化养鸭地区饲养的番鸭群也曾暴发本病,死亡率高达80%。
1.病原及流行特点番鸭的病毒属细小病毒科、细小病毒属。病毒对乙醚、氯仿、胰蛋白酶、酸、热均不敏感,但对紫外丝照射敏感。病毒不能凝集人和哺乳动物以及禽类的红细胞。
番鸭细小病毒广泛存在于病番鸭的肝、脾、肾脏和胰腺等内脏器官和肠道内。将经过处理的病料组织悬液接种10~12日龄易感鹅胚或10~12日龄易感番鸭胚的绒尿膜或尿囊腔。经3~10天左右可引起部分胚死亡。经过番鸭胚或鹅胚传代的毒株,能在番鸭胚和鹅胚成纤维细胞内复制,并引起细胞病变,但不能在鸡胚和其他动物细胞内传代或复制。
人工感染本病毒的雏番鸭能引起发病死亡,但对其他禽类均不发生致病。
本病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染。在自然条件下只在雏番鸭中发生感染和传播流行,青年番鸭和成年番鸭感染后不表现明显的临床症状,而在同地饲养或放牧的其他雏禽未见感染发病。
本病对7~20日龄番鸭最易感,自然感染死亡率为30%~80%,最高可达100%,本病无季节性,一年四季均有发生。
2.临床症状患病雏番鸭精神沉郁、怕冷、缩头垂翅、食欲减退或废绝、气喘、常张口呼吸、鼻腔内有浆性液性分泌物、腹泻、四肢无力、喜蹲伏,病雏番鸭明显瘦弱,有一部分病雏番鸭死前出现角弓反张现象,病程一般2~7天。
3.病理变化临床所见病死番鸭喙端及脚蹼趾端发紫,心肌色泽苍白、松软。部分病例气囊轻度混浊,有少量纤维素渗出,肝脏轻度肿大、胆囊充盈,肠道黏膜不同程度的充血和出血,呈卡他性炎症,严重者肠道黏膜脱落,形成“肠栓”。部分病例胰腺轻度肿大,局部充血,表面有数量不等的针尖大小的灰白色死灶。
4.防治措施本病尚无特殊的抗病毒药物防治,应用番鸭细小病毒活疫苗对出壳的48小时内的健康番鸭进行接种,每羽皮下注射0.2毫升,可以预防本病的发生。而本病的特异性治疗有赖于被动免疫,即应用高免抗番鸭细小病毒血清对遭受污染炕坊的雏番鸭皮下注射0.3~0.5毫升,以及对发生感染的病雏番鸭群紧急预防接种1毫升,均可减少和控制本病的发生和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