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猪场的饲料费用、引种费用、人工等费用是相对固定的,在日常管理中不可能进行大幅度调整。猪场要想获取较好经济利益,提高母猪繁殖能力,缩短母猪产仔间隔,提高每头母猪提供商品猪数量是我国目前提高整体养殖水平的重要步骤。在猪群管理过程中,小母猪在转入繁殖群之前,必须进行选育、隔离和调教;转入繁殖群后,进入配种、妊娠、分娩、哺乳、断奶和配种的循环过程。为了保证整个循环的顺利进行,必须保证每一个环节的有效性,如果出现屡配不孕,就必须查明原因,必要时淘汰。
青年母猪的育成到配种
由于后备母猪在猪场占有较大比例,为此青年母猪的管理和发育不仅影响个体的繁殖能力,也影响整个繁殖猪群的生产性能。根据青年母猪发育过程中的生理变化,在饲养上主要应加强三个关键阶段的管理。
转入种猪群阶段。青年母猪经过最后选育进入繁殖猪群前,必须进行隔离、调教和免疫;青年母猪从150日龄开始,每天接触公猪15分钟-20分钟;本阶段母猪的建议饲喂目标是配种时背膘厚度为16mm,分娩时背膘厚度19mm。不同的品种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初次配种阶段。初配母猪在第二或第三个情期进行配种;以PIC为例,年龄目标210日龄,体重目标为125千克;建议采用自然交配。
初产阶段(于初产母猪分娩后由于身体继续发育,作为特殊阶段在此说明)。对于初产母猪应控制温度、湿度和通风,为猪营造一个舒适的环境;在分娩的第一天内,监护乳猪吃初乳、寄养等工作,防止被压死等现象出现;为了使母猪能够摄取足够的饮水,必须保证乳头饮水器每分钟的流量在1L-2L;初产母猪分娩后不仅要维持泌乳和身体的基础需要,而且还要保证身体的正常发育,在此阶段很容易造成营养物质摄取不足。
在配种前5天-10天增加青年母猪的采食量可提高排卵数量。采用这种饲喂模式,在以下的几种情况下能更有效地发挥作用:①因泌乳母猪体重损失较为严重;②后备母猪比经产母猪效果明显;③环境条件差。
妊娠期
这一时期在管理上还存在许多技术问题。即使通过各种努力,母猪在泌乳阶段也未必能够达到充分采食的目的。既然如此,采取细致的饲喂模式,是本期管理的重要内容。
妊娠0日-30日(妊娠前期)。资料报道妊娠初期的30天内,增加饲料饲喂量,造成受精卵成活率下降。受精卵成活率下降的原因是饲喂量增加,血液流量加大,肝中性激素代谢加强,流向末梢血管的性激素减少,最终导致受精卵成活率下降。也有研究表明,在配种后48~72小时内,增加饲料饲喂量可提高受精卵成活率。为此,配种后应在2日内将饲料的饲喂量降低在2.5千克以内;再者,对于体况差的母猪从妊娠2日-30日内适当增加饲喂量。
妊娠30日-75日(妊娠中期1)。这一时期是胎儿重要的发育时期,对它的了解还很浮浅。一般认为没有必要比前期提高饲喂量。如果这一阶段母猪过肥或腹腔内脂肪含量过高挤迫子宫,易造成出生重小、病弱仔增多的问题。也有的试验表明在妊娠的25日-80日内,饲喂量增加到2倍,乳猪出生后70日-130日龄体重和饲料效率显著改善,但是在生产中未得到证实。
妊娠75日-100日(妊娠中期2)。这个阶段是乳腺重要发育时期,摄饲过多的能量饲料促使乳腺的脂肪蓄积,分泌细胞数量减少,结果导致哺乳期泌乳量下降。本期应避免饲喂过多的饲料。
妊娠100日-112日(妊娠后期)。这个时期母猪为了保证胎儿快速生长,母猪的体重和体脂肪减少。为了防止母猪体况损耗,本期必须加大饲料的饲喂量。
妊娠112日-114日(分娩前期)。对这一阶段的认识也不一致,一种观点是为了防止猪的损耗太大,应增加饲喂量;另一种观点是为了减轻分娩猪的负担,减少饲料饲喂量。美国堪萨斯大学的研究者认为,日饲喂量减少到1千克时,导致泌乳初期不能够很好地摄取饲料。如分娩前停止喂料的时间越长,分娩后越容易产生母猪食欲不振的现象,导致母猪的采食量低,影响泌乳能力的发挥。
虽然妊娠期的营养与哺乳期相比,表面上没有造成繁殖性能明显的变化,还是建议猪场根据母猪的体况进行分群,制定合适的饲喂计划,发挥母猪潜在的生产性能。
哺乳期
提高饲喂量。对于母猪分娩是一个非常强的应激。就哺乳期而言,母猪获取营养一方面用于维持泌乳,另一方面在恢复生殖系统的同时,也要为断奶后的发情、排卵、受精、着床妊娠维持做准备,初产猪还要用于身体的发育。在哺乳期很难从饲料中摄取足够的营养满足上述生理要求,必须动用、分解自身的脂肪、蛋白质,满足各项生理活动的需要。哺乳期间,内分泌系统活动加强,母猪从饲料中和动用体内储备获取营养,为断奶后正常的性周期和排卵做准备。所以,在哺乳期的饲料摄取量与以后的繁殖成绩存在很强的正相关关系。饲养管理的改善提高了营养物质的摄取,满足了母体繁殖代谢的需要,从而改善了泌乳量和以后的繁殖性能。为此,在母猪的饲养管理中,最重要的管理手段之一就是提高哺乳期母猪的饲料摄取量。大量试验研究表明:哺乳期母猪的饲料摄取量由3kg/日增加到5kg/日,断奶时窝重提高2kg,断奶后母猪平均发情。缩短2天,分娩率提高5%。对于不同的猪场、不同的品种,每头母猪饲料摄取量提高2kg/日并非易事。
通过对30个美国家猪场进行为期1年2.5万头次母猪的调查,发现母猪在分娩后3周内平均每日的饲料摄取量为5.2kg,分娩第一周的饲料摄取量为3.6kg/日,第二、第三周的饲料摄取量均为6.1kg/日,第三周有10%的猪摄取量超过8.5kg/日。在我们国家很难达到上述摄食水平。
提高母猪哺乳期饲料摄取量的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作好母猪哺乳期摄食量的记录(制定各项措施的依据);提供新鲜的饲料和洁净的饮水;调节温度和通风,给母猪创造一个舒适的环境;在炎热的季节采用喷雾降温;增加饲喂次数,采取夜间补料;设计便于母猪起卧的地板;设计便于采饲的料槽;便于饮水的饮水器;杜绝妊娠期过量饲喂;夏季母猪每日饲喂200g/头-300g/头或在饲料中添加2%-3%的油脂,达到提高能量摄饲的效果。
泌乳时间的确定。泌乳时间的长短直接影响猪群的繁殖性能。很多大猪场为了预防疾病,减少垂直感染,已经采用了早期隔离断奶(SEW),提高了年产窝数和产房的利用率。但是,一味缩短哺乳时间,未必能够改善猪群健康状况和提高繁殖性能,反而带来母猪断奶后繁殖力下降的倾向。断奶时间与断奶后发情时间存在负相关关系。特别是初产母猪,采用早期断奶后发情时间的延迟明显高于经产母猪,分娩率也有下降。早期断奶是集设备、品种品系、营养、配种等于一体的综合性管理技术,如果简单的采用,反而影响猪繁殖性能的发挥。所以,不同的猪场一定要根据自己猪场的生产记录,确定平均哺乳时间和最短哺乳时间。生产记录的收集与分析是正确决策与管理的重要依据。
饲养管理的依据――生产数据的收集和分析
为了制定合理的饲养管理模式,除掌握猪群的繁殖成绩外,还必须掌握妊娠时期和断奶后的背膘厚度,以及后备母猪的年龄、背膘厚度和哺乳期间饲料摄取量。一般资料所介绍的管理模式只供参考,最重要的是收集、分析自己猪场的生产记录,根据实际测定值确定所要采取的饲养管理模式。对于大的猪场作好母猪哺乳期间平均饲料摄取量并不难,麻烦的是作好每一头猪的生产记录,我们也不推荐这种做法。应根据猪场规模大小,对10%~30%的哺乳母猪进行个体饲料摄取量测定;对于妊娠母猪,除根据体况需要调整外,一般无需进行详细的个体记录。
为了维持、提高母猪群的生产性能和断奶仔猪的成活数,必须合理制定具有本场特色的生产流程。如果没有生产数据的主持,很难做出本场的最佳断奶时间。另外,掌握本场的猪群结构和胎次变化等基本情况,对制定科学的饲养管理模式都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