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球菌是一种圆形球菌,呈链状排列,单个,大多成短链,也有的呈串珠状长链。不形成芽孢,无鞭毛,不运动,有荚膜,革兰氏阳性。兼性厌氧菌,对培养条件要求较严格,在含血液或血清的培养基上生长较好,菌落细小,透明。一般分为三群:呈β溶血的溶血性链球菌,致病性强;呈α溶血的草绿色链球菌,致病力弱,引起局部脓肿;不溶血的链球菌,一般无致病性。本菌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对一般消毒剂敏感。
猪链球菌病猪倒地昏迷死亡
【流行病学】集约化养猪场易流行链球菌病,尤其通风不良、闷热、低矮的猪舍更易发生。所有年龄的猪都有易感性,但以30~60千克的架子猪多发,新生仔猪、哺乳仔猪的发病率和病死率较高,偶见怀孕母猪发病,成年猪发病较少。病猪和带菌猪是主要的传染源。主要经伤口、呼吸道感染,还可经消化道感染,新生仔猪常经脐带感染。本病为地方流行性,在新疫区呈暴发性发生,多数为急性败血型,在短期内波及全群,发病率和病死率甚高。慢性型呈散发性。无明显的季节性,但以5~11月份多发。
【临床症状】本病临床表现有不同的类型。急性败血型:在流行初期常有最急性病例,不见明显症状就死亡。病程稍长的病猪体温升高40~42℃,全身症状明显。食欲废绝,眼结膜潮红,流泪,流鼻液,便秘或腹泻,在耳、腹下及四肢末端出现紫斑。个别猪出现多发性关节炎,跛行或不能站立,有的病猪共济失调,磨牙,空嚼或昏睡。后期呼吸困难,1~4天死亡。脑膜脑炎型:多见于哺乳仔猪和断奶仔猪。病初体温升高达40.5~42.5℃,不吃,有浆液性或粘液性鼻液,继而出现神经症状,四肢共济失调,转圈、磨牙、仰卧、后肢麻痹、爬行,部分病猪出现关节炎,病程l~5天。关节炎型:由前两型转化而来。一肢或几肢关节肿胀,疼痛,跛行,重者不能站立,精神和食欲时好时坏,衰弱死亡或逐渐恢复,病程2~3周。
【病理变化】急性败血型:以出血性败血症病变和浆膜炎为主,血液凝固不良,耳、腹下及四肢末端皮肤有紫斑,粘膜、浆膜、皮下出血,鼻粘膜紫红色、充血及出血,喉头、气管粘膜出血,常见大量泡沫,肺充血肿胀,全身淋巴结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出血、肿大,有的切面坏死或化脓。粘膜、浆膜及皮下均有出血斑。心包及胸腹腔积液,浑浊,含有絮状纤维素,附着于脏器,与脏器相连。脾肿大。脑膜脑炎型:脑膜充血、出血,严重者溢血,部分脑膜下有积液。脑切面有针尖大的出血点,并有败血型病变。慢性关节炎型:关节皮下有胶样水肿,关节囊内有黄色胶胨样或纤维素性脓性渗出物,关节滑膜面粗糙。
【诊断】本病症状和病变较复杂,易与急性猪丹毒、急性猪瘟、李氏杆菌病相混淆,因此确诊要进行实验室诊断。
1.镜检病猪的肝、脾、肺、血液、淋巴结、脑、关节囊液、腹、胸腔积液等均可作涂片,染色镜检,如发现单个,或双或呈短链的革兰氏阳性球菌,即可确诊。
2.分离培养取上述病料接种于血液琼脂平皿,37℃培养24~48小时,可见β溶血的细小菌落,取单个的纯菌落进行生化试验和生长特性鉴定。选取菌落抹片、染色、镜检亦见上述相同细菌。
3.动物接种病料制成5~10倍乳剂,给家兔皮下或腹腔注射1~2毫升,或小鼠皮下注射0.2~0.5毫升,接种动物死亡后,从心血、脾脏抹片或分离培养,进一步确诊。
【防治】防治原则是加强管理,注意平时的卫生消毒工作,发病猪群立即将病猪隔离,严格消毒。病猪治疗可用大剂量青霉素和链霉素混合肌肉注射,连用3-5天。氨苄青霉素,先锋Ⅳ、Ⅴ、Ⅵ,小诺霉素和磺胺嘧啶,磺胺六甲氧,磺胺五甲氧早期治疗有一定的疗效。免疫预防可用灭活疫苗或弱毒冻干苗注射,免疫期6个月。接种弱毒冻干菌苗前后数天饲料内不能添加任何抗菌药物。但由于链球菌血清多,疫苗效果不理想,如能分离制备自家菌苗,效果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