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胡麻斑病
712
切换pc版

拉丁学名:Cochliobolus miyabeanus(1to et Kubibay)Drechsler ct Dastur
    为害症状:在水稻整个生育期部可发生胡麻斑病。种子发芽期芽鞘受害,变成褐色,重者枯死。稻株以叶片受害最普遍,主要在叶片上散生许多如芝麻粒状大小的症斑。病斑中央为灰褐色至灰白色,边缘为褐色,周围有黄色晕圈,病斑的两端无坏死线,这是与叶稻瘟病的重要区别.严重时,病斑互相融合成不规则的大病斑,病叶片由叶尖逐渐向下干枯,以至整株枯死,易感病品种,叶片上会产生不规则的急性型大病斑,上面密生一层黑褐色霉层(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穗颈受害,为褐色或灰褐色,造成穗枯。与穗颈瘟的区别:穗颈瘟色较胡麻斑病为深,黑褐色,后变灰褐色;变色部位较胡麻斑病为短,而胡麻斑病为棕褐色,病部苎长甚至可长达7~8厘米。也可剪取病部进行保湿培养,-般稻瘟经一昼夜在病部可见灰绿色霉层,而胡麻斑需经2天才长出分生孢子。谷粒早期受害,重者全粒变灰黑色,造成瘪谷,湿度大时上生黑褐色霉。
    病原菌形态特征:分生孢子梗常2-4根束生,基部暗褐色,有多个模隔;水田中发病较重。品种抗病性有差异,病菌对温湿度要求并不严格,在温度25-30~C条件下,只要有短时间的水滴或饱和湿度,即可满足分生孢子的萌发和侵染。自然寄主有看麦娘、黍、稗等杂草。
    发病特点:病菌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在病谷和病稻草上越冬,次年稻草上的分生孢子借风传播到秧田和大田,由秧苗表皮或气孔侵入。播种病谷,谷壳上潜伏的菌丝能直接侵害幼苗.在水稻整个生长期间,病株上形成的大量分生孢子均可重复浸染。一般缺肥、缺钾、土壤瘠薄、砂质土、酸性土和长期积水田发病较重。病菌对温湿度要求不严格,在温度25-30℃条件下,只要有短时间的水滴或饱和湿度,即可满足分生孢子的萌发和浸染。
    防治方法:
    1、用强氯精或80%"402"浸种,方法同稻瘟病。
    2、加强肥水管理。对砂质土应多施有机肥,对酸性土可施石灰。秧苗生长缺氮要增施氮肥、钾肥或人粪尿、草木灰等。在灌溉方面,既要避免深水灌溉和长期积水,又要防治受旱诱发胡麻叶斑病。
    常用药剂:   强氯精   80%"402"   

点赏 点赞 0收藏

热门评论
相关百科

您可以给编辑者赏赐一定智农币

×
  • 5智农币
  • 10智农币
  • 25智农币
  • 50智农币
*注意事项:1人民币=100智农币
  当您的智农币不足时将会从您的账号余额中扣除相应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