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规模化猪场中猪群的免疫力决定了猪群的健康状况,从而影响猪的生产性能。提高猪群的免疫力,可减少传染病的发生,关系到猪场养猪成败、猪场的经济效益。规模化猪场中影响猪的免疫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必须采取综合措施提高猪的免疫力。
当前,一些规模化猪场由于长期饲养管理不当,造成猪只的免疫力下降,使猪的生产性能受到影响,有时对猪群进行免疫接种后,仍不能控制传染病的流行,给养猪场带来巨大损失。提高猪场猪群的健康水平,对一个猪场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影响猪免疫力的因素
1.1营养水平日粮中各种营养物质在机体维持最佳免疫状态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营养素可以在胃肠道、胸腺、脾脏、淋巴结和循环免疫细胞等各水平上,以多种方式对免疫功能进行调节。任何营养物质的缺乏或摄入过多都会给免疫功能带来危害,增加机体对疾病的易感性,特别是仔猪早期营养缺乏,对免疫系统是特别有害的,这是因为初级淋巴器官和免疫系统的成熟是逐渐发生的。营养物质不但为动物维持正常的生长发育所必需,而且是维持免疫系统功能、并使免疫活性得到充分表达的决定性因素。
很多营养物质与猪免疫系统的发育有关。例如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可引起机体淋巴组织广泛性萎缩,T淋巴细胞数量明显降低,导致营养性获得性免疫缺陷;维生素较少时只能预防临床缺乏症的出现,不能满足动物最大限度发挥生产性能和维持最佳免疫状态的需求。只有营养良好才能使猪体产生充足的抗体,增强猪对传染病的抵抗力。
营养极度不良,往往使机体的抵抗力及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下降。一些传染病的发生和营养有着重要关系,传染病的病理过程可以影响营养物质的消化和代谢。它们的相互作用可进一步引起营养不良一传染的恶性循环。营养不良导致传染病的发病率增加、持续时间延长和毁灭性打击,而传染病又可引起贫血和营养不良。不管这一循环是由营养不良首先引起,还是传染造成的,猪的免疫系统和营养状况都会同时恶化,导致机会性感染和生产性能降低。
1.2疾病病原微生物侵人猪只机体,能否引起感染,感染的发生、发展和结局如何,与机体的防御功能有着密切关系。在一些规模化猪场里虽然免疫程序制定得滴水不漏,但还是表现母猪的繁殖障碍以及产房或保育舍中的仔猪死亡。当前引起传染的主要病原有:猪繁殖障碍和呼吸道综合征病毒、圆环病毒、猪瘟病毒、伪狂犬病毒、副猪嗜血杆菌、胸膜肺炎放线杆菌、链球菌、多杀性巴氏杆菌、败血性波氏杆菌、肺炎支原体、衣原体、弓形体、附红细胞体等,这些病原几乎广泛存在于各规模化猪场,成了各猪场的常在病原,使猪的免疫力下降。
目前,在一些规模化猪场里,非典型性猪瘟、猪繁殖障碍和呼吸道综合征、猪圆环病毒2型、猪伪狂犬病等免疫抑制性疾病依然存在。在免疫抑制状态下,常发生后续感染和多病原混合感染的综合征。病原可能是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细菌、病毒,或者是病毒和细菌共同感染引起的。有些继发性病原体,如猪多杀性巴氏杆菌、副猪嗜血杆菌、沙门氏菌等,比较普遍的存在于健康猪的上呼吸道或肠道内,一旦有使猪机体抵抗力降低的因素存在,就可能引起内源性继发感染,加重病情。
1.3猪舍环境猪病的发生和传播与环境有着密切关系,当动物机体受到环境不良因素的影响时会发生生理状态的改变,会引起动物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等一系列应答反应,造成猪只免疫力和抵抗力的低下,对猪的生长发育、生产性能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严重时会引起猪只的死亡。影响猪疾病发生的环境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有猪群饲养密度或组群、猪舍通风换气、保温和防暑、粪便和污水的处理、消毒、圈舍管理、技术操作(转群、抓捕、去势、断尾、打耳号、注射疫苗)等,这些环境因素,常常带来猪群与病原体接触的机会,从而影响猪体一般抵抗力和特异抵抗力的产生和强弱。
在实际生产中,人们普遍重视规模化猪场传染病的防治,忽视饲养管理和应激因素对猪群健康和抗病力的影响。各种应激因素,如饲喂不按时,突然变换日粮和饲养水平、饮水不足或临时断水、过冷过热、通风不良、空气污浊,cO2、NH3、H2S、CO等有毒有害气体浓度高、强噪声等,均可引起猪只产生应激反应,导致猪体抵抗力下降,甚至发病或加重病情。一些猪场,由于饲养密度大,通风不良,舍内有害气体高,刺激猪的上呼吸道黏膜,使猪感染或诱发呼吸道疾病,如肺炎、猪气喘病、猪肺疫、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等。低温能使猪体呼吸道和消化道抵抗力下降而引发呼吸道疾病和下痢性疾病,如仔猪黄痢、白痢和传染性胃肠炎等腹泻性疾病。
1.4饲喂霉变饲料霉变饲料对动物机体造成危害的主要原因是霉变饲料产生霉菌毒素,霉菌毒素是次生性的真菌代谢物,产生霉菌毒素的真菌主要有曲霉菌、青霉菌和镰刀霉菌等,这些真菌产生的毒素有黄曲霉毒素、T-2毒素、曲霉毒素、桔霉素、镰刀菌毒素和玉米赤霉烯酮等,其中危害最严重的是黄曲霉毒素。目前已有很多文章报道了黄曲霉毒素对试验动物的免疫反应造成损害。黄曲霉毒素通过影响细胞媒介免疫反应,引起T淋巴细胞对植物血凝素响应的抑制,减少抗体的产生,降低巨噬细胞的噬菌能力,减少补体。黄曲霉毒素对蛋白质合成的抑制会引起血清蛋白质浓度的变化,导致非特异性的体液物质的抑制。还能使体内干扰素产生延迟,淋巴因子的激活延迟,更多地会导致获得性免疫失常。另外黄曲霉毒素会降低接种疫苗后获得性免疫的功效,造成一些猪场注射疫苗后免疫失败。其它霉菌毒素对机体造成的危害也相当严重,不可轻视。总之,饲料中霉菌毒素的污染所造成的危害是养殖者不可忽略的问题,长期饲喂霉变饲料,特别是少量不易发现有霉变的玉米,会对免疫系统产生影响,使猪很容易感染疾病,导致生产性能降低,或因并发症而死亡。
1.5疫苗的使用预防免疫接种是防制猪传染病发生的关键措施,用疫苗给猪接种,能使猪体产生特异性的抵抗力,在一定时间内能使猪只不被某些传染病传染。但有时会出现免疫失败,免疫失败与遗传因素、猪群营养状况、环境因素、疫苗的质量与使用及保存运输、病原微生物的变异、猪群中存在疾病(如免疫抑制性疾病)、母源抗体等因素有关。在免疫接种过程中由于方法不当,没有按规定免疫程序进行免疫,免疫剂量不足,使免疫接种后不能刺激猪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导致传染病发生。
疫苗免疫接种的效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接种疫苗的猪群中,不同个体的免疫应答程度都有差异,有的强一些,有的弱一些,但绝大多数猪在接种疫苗后都能产生较强的免疫应答,使猪群不发病。
二、提高猪免疫力对策
2.1提高营养水平猪的营养状况影响猪机体的免疫功能和对疾病的抵抗力,猪的健康水平也影响猪的营养需求模式,通过改善营养状况,可以提高猪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力。饲料要合理搭配,营养要全面,在饲料中添加酶制剂,提高猪的免疫力。不同品种、不同用途、不同阶段的猪营养需要是不一样的,饲喂中必须根据猪的生理特点,合理使用乳猪、仔猪、中猪、大猪料,以及后备母猪、妊娠母猪、哺乳母猪料及公猪料,注意饲料的能量、纤维、氨基酸和蛋白质水平,制定适宜的饲喂策略提高母猪体质,从而提高母猪的生产性能,延长种猪的使用年限。
2.2加强饲养管理初生仔猪发育不成熟,几乎没有发育的免疫系统,仔猪出生后要尽早吃到初乳,从母乳中获得母源抗体,增强对疾病的抵抗力。
不喂发霉变质的饲料,饲料在收获、运输、饲料原料和混合饲料在储藏过程中防止霉变,尽可能防止真菌的生长和产生霉菌毒素,饲料中应添加霉菌毒素吸附剂,如腾骏“霉消安”。
改善猪舍环境,保持猪舍的干燥、清洁、卫生,作好猪舍的通风、换气,降低氨气浓度,以保证和改善猪舍的空气质量;按照不同日龄猪只的要求,减少猪群的饲养密度;注意冬季保暖、夏季防暑,保持猪舍的安静,减少一切不必要的应激发生。用具和环境定期消毒,定期用伊维菌素和阿维菌素进行驱虫。
规模化猪场最好实行养猪生产各个阶段的全进全出,至少要做到产房和保育2个饲养阶段的全进全出,从而减少或避免猪群间母猪与子代间的疾病感染机会。要避免或减少不同日龄的猪只混群饲养,减少应激。
2.3定期保健,减少疾病的发生保证猪只健康生长,猪群整体有较好的健康水平,要对猪群进行定期保健。规模化猪场要坚持“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方针,克服“重治轻防,只治不防”的消极被动错误思想,开展群防群治工作。猪场要根据当地疫病流行种类和流行特征、猪只日龄、母源抗体水平等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采用可靠的免疫方法,并随时对免疫进行监测,根据监测结果随时调整。
当前,猪病流行的新特点是呼吸道综合征、繁殖障碍综合征、无乳综合征以及新的病毒性疫病(如猪蓝耳病、猪圆环病毒病),规模化猪场要针对疫病发生的种类和流行特点,制定一个比较科学合理的预防用药方案,定时或不定时的在饲料中添加一定的抗菌药物,特别是在母猪产仔前后、哺乳仔猪、仔猪培育阶段、育肥阶段几个重要时期喂服,能有效地预防猪群外源性和内源性细菌继发感染。例如可在饲料中添加“加康”(微囊化氟苯尼考+免疫增强剂)、复方支原净粉(支原净和土霉素)、利高霉素(林可霉素和壮观霉素)等,除了防制疾病外,还有促进生长、增重的作用。
可以在饲料中添加一些中草药制剂,如黄芪、板蓝根、干草等,也可添加一些新型的免疫增强剂,如腾骏“抗疫键”、酶制剂等,都可提高猪机体的免疫力。
仔猪出生后3d要进行补铁,注射右旋糖酐铁硒注射液;出生后5d补硒,注射亚硒酸钠VE注射液,每个猪通过保健能增强对疾病的抵抗力,达到不发病或少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