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克夏猪
518
切换pc版
巴克夏猪引入我国已有数十年的历史,在全国各地经长期驯化,性能有所改变。

1.繁殖性能

在一般饲养管理条件下,公、母猪于10月龄、体重100公斤左右开始配种。

据西北农学院1981年对五至七胎母猪(4头)的观察,排卵数15.5±3.7枚。对母猪(4头)的哺乳行为及泌乳量的观测,60天哺乳期中,日哺乳22.56±3.2次,60天共泌乳305.5±33.9公斤。据西北农学院和江苏省东海县种猪场1978~1979年统计,初产母猪产仔数7.44±0.19头,经产8.97头,仔猪平均初生重为1.33公斤,60日龄仔猪断乳窝重因各地饲养管理条件不同而异,据西北农学院对经产母猪(327窝)的测定,断乳窝重90.79±26.73公斤。

2.肥育性能

据西北农学院1976和1982年两次肥育试验,在每公斤精料含消化能3.24~3.29兆卡、消化粗蛋白12.7%~17.8%的营养水平下,12头肥育猪体重由20公斤增至90公斤,日增重487克,每公斤增重耗混合精料3.79公斤。

体重87.5±4.38公斤肥育猪(4头)的屠宰率74.63±3.57%,腼体中瘦肉占54.56%、脂肪占32.06%、皮占5.41%、骨占795%。腿臀比例26.84%,花板油比例5.06%,眼肌面积26.16±1.44平方厘米,酮体长73.63±1.70厘米,膘厚3.86±0.25厘米,皮厚0.38±0.05厘米。

3.适应性

据河南省正阳种猪场观察,巴克夏猪引人初期(1956年),夏季出现呼吸困难,气喘严重,大群发生热射病,有的中暑死亡。经过几个世代的选育和驯化,对当地气候环境的适应性逐渐增强,1960年以后在炎热的夏季,猪群中发生呼吸急促、气喘的现象显著下降。

4.杂交利用

巴克夏猎引入我国历史悠久,分布面广。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起至七十年代,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和华南广大地区,群众多喜用巴克夏猪与本地猪进行经济杂交。各地出现了一些巴克夏杂种猪群,有的经长期选育而形成新生、北京黑等培育品种。巴克夏猪与台湾本地猪的经济杂交,亦较普遍。

巴克夏猪与本地母猪杂交后,其产仔数比本地猪纯种繁育时有所降低。例如,巴克夏×淮猪(37窝)的平均产仔数9.51头,比淮猪纯种繁育少12%。

一般说来,巴克夏猪与我国北方地区猪种杂交的效果好,与南方地区猪种杂交的效果较差。例如,巴克夏猪与民猪杂交,一代杂种猪(12头)12月龄体重125.86公斤,而民猪(35头)的体重只有74.78公斤,提高68.31%。巴克夏猪与海南猪杂交,一代杂种猪12月龄体重为91.78公斤,而海南猪的体重78.48公斤,提高16.95%。

5.评价

巴克夏猪引入我国已有八十多年的历史,经长期驯化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生产性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二十世纪中期,该品种在国内养猪生产中杂交利用较广泛,对促进猪种的改良起过一定作用。但产仔数低,酮体含脂肪较多。其杂种猪在国内较偏远的山区仍受到群众的喜爱,各地应酌情合理地利用该品种资源。

近些年来,国外的巴克夏猪有逐渐向体长、膘薄的肉用型方向发展的趋势。对巴克夏猪的纯种选育,除积极提高其与我国地方猪的配合力以外,亦应考虑提高其瘦肉率。

点赏 点赞 0收藏

热门评论
相关百科

您可以给编辑者赏赐一定智农币

×
  • 5智农币
  • 10智农币
  • 25智农币
  • 50智农币
*注意事项:1人民币=100智农币
  当您的智农币不足时将会从您的账号余额中扣除相应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