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化猪场疾病控制的新型观念和措施
266
切换pc版
近十几年来,我国养猪业持续发展,呈现出良好的的发展势头。但随着养猪业规模的扩大,由于疾病监测、控制措施不力,疫情越来越复杂,严重威胁着养猪业的发展。传统的综合防疫措施如疫苗接种、药物控制等,在疾病预防、控制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但实践证明仅有这些措施是不够的。因此规模化养猪场中在疾病控制方面需要树立新的观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一、树立新的疾病监测观念

1、采用实验室手段,加强疾病监测近十几年来传染病诊断技术,特别是血清学技术取得了很大进展。如酶联免疫吸附(ELLSA)等多种血清学检测方法都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能够准确地检测出阳性猪只和评定猪群的感染率。规模化养猪场要充分利用这些技术,加强对本场疫病的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作出准确、及时的反应。

2、摸清楚场内疾病流行情况猪场不但要了解场内已有哪些病传入,还要了解一些病的感染率(特别是一些细菌病、寄生虫病)。但在多数情况下,猪场将样品送到相关机构进行检测,拿到的只是检测数据,猪场技术人员要在此基础上,对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特别是对一些细菌病、寄生虫病的诊断,不同的实验方法其特异性和敏感性的差异是很大的。

3、明确检测目的,从而选择适当的检测方法

以猪瘟为例,如果目的是要监测猪瘟疫苗的免疫效果,则直接检测血清中的猪瘟抗体即可;如果疑似场内发生猪瘟,要以实验室方法确诊,就要检测猪瘟强毒抗原。

二、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

1、格实行封闭式管理

1)首先是要对封闭式管理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要真正清楚它在疾病预防中的重要性。在一个健康的猪群中,防止疾病传入的最有效方法是实行封闭式管理,大多数猪场在这个问题上都能达成共识。但在实践中还是存在很多问题的,要么是封闭式管理执行的并不严格,要么是在执行过程中不得要领。

2)封闭式管理的技术要点根据对疾病传播途径的研究,可以制定出把握猪场封闭式管理的关键点:A对人流物流的控制;B严把引种关,包括精液的引进;C坚持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D新建猪场选址要科学。

2、采用多点式生产方式

许多年来,对传染性疾病如何在猪场内流行存在很大的误解。通常都认为是由于一些环境中普遍存在的致病菌,例如:大肠杆菌、魏氏梭菌、猪葡萄球菌等,仔猪在哺乳期间从母猪那里感染了这些病菌,但实际情况是:大部分地方性感染病原通常是在仔猪断奶后被动免疫减退时感染仔猪的,其作用方式通常是从年龄大的断奶仔猪和育肥猪按顺序感染的。这样大部分传染性病原通过不断地把病原从“老”的育肥猪转向年轻的育肥猪,从而持续存在于某一个群体。

针对传播性病原在猪场中的实际传播特点,许多国家的猪场采用了多点生产方式。典型的多点生产方式,是将整个生产体系分成3个区:一区主要饲养母猪和哺乳仔猪,包括配种、妊娠和分娩场所;二区主要饲养断奶仔猪;三区主要饲养育肥猪。每个区间隔一定距离,都是相对独立的,各区之间没有交叉感染的机会。每个区内依然实行单元式饲养,全进全出。采用多点式生产方式,猪只受各种潜在病原微生物侵袭的机会大大减少,具有较高的健康水平,因此,在饲料报酬、增重等方面优于传统生产模式下的猪只。

3、生产SPF猪采用SPF猪生产技术式彻底解决猪群疫病的有效方法,SPF是试验动物的术语之一,用于产业动物上,主要目的是彻底清除某些危害严重的慢性常见性疾病。经多方专家反复论证,SPF猪所控制的疾病种类确定为七大种:猪喘气病、猪痢疾、猪萎缩性鼻炎、猪伪狂犬病、猪传染性胃肠炎、虱和螨。在国内,SPF猪种群的建立或血缘补充的途径只能通过无菌剖腹产手术完成。

无菌剖腹产手术切断疫病的依据是:

1)绝大多数猪病不能通过胎盘传染给胎儿;

2)经剖腹取胎在隔离器中人工哺乳的SPF猪可防止感染。引进妊娠末期的母猪应先进过剖前的化验监测,排除可经胎盘垂直传播的病原,如猪瘟病毒、蓝耳病毒、伪狂犬病毒和细小病毒等。

但建立初级SPF猪群不仅困难,风险大,同时花费巨大。一般情况建立一个小型SPF猪群(30―60头)更为现实,在小群SPF猪的基础上,通过人工受精、手术,寄养等手段让其自然繁殖,逐步扩大群体。



点赏 点赞 0收藏

热门评论
相关百科

您可以给编辑者赏赐一定智农币

×
  • 5智农币
  • 10智农币
  • 25智农币
  • 50智农币
*注意事项:1人民币=100智农币
  当您的智农币不足时将会从您的账号余额中扣除相应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