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猪病的流行呈现出了的新特点,加上秋季又是猪病发生较多的季节,给养殖户带来了很多的麻烦。现就这个季节猪的常见病防治问题作一下介绍,希望能对养殖户有所帮助。
1发病原因
1.1饲养管理不当
对于在开放或半开放猪舍饲养的猪只,正午过热的环境和夜间的凉爽形成较大反差,容易给猪造成应激,扰乱机体正常代谢。密闭猪舍通风不良,有害气体严重超标,加上秋季潮湿的空气,更有利于病原微生物的孽生,为疫病发生创造了条件。腐败变质的饲料、堆积发黄的青草,会使各种病原微生物乘虚而入。
1.2吸血昆虫传播
猪舍不加盖纱网是农户养猪中非常普遍的现象,这就促进了蚊、蝇、蠓等吸血昆虫对猪疫病的传播和流行。
1.3人为传播
人的流动,猪的放牧,特别是病死猪肉在市场上销售,使疫病广为传播。
2防制措施
2.1加强饲养管理
注意中午防暑降温,夜间适当保温,特别到晚秋,更应设法减小昼夜温差。搞好环境卫生,定期对环境、用具消毒。
2.2注意消灭吸血昆虫
除用药物驱杀外,在猪舍上安装纱网,防止蚊、蝇、蠓的叮咬,减少疫病传播。养猪场内禁止养猫。
2.3猪发病后要及时查明原因,尽早治疗。对病死猪要深埋或焚烧处理。
2.3.1附红细胞体病:“红皮”是特征
其典型临床症状表现为母猪生产性能下降,仔猪体质变差,贫血,肠道及呼吸道感染增加。育肥猪病初精神委顿,体温升高到39.5~42℃,颤抖转圈或不愿站立,离群卧地,出现便秘或拉稀。病猪耳、颈下、胸前、腹下、四肢内侧等部位皮肤红紫、指压不褪色,成为“红皮猪”。治疗本病的药物很多,但真正有特效的却不多。可用血虫净(贝尼尔)、咪唑苯脲、新胂凡纳明配合四环素、土霉素治疗。
2.3.2猪链球菌病:继发混合感染多
常在猪患感冒后继发。急性病猪体温升高到41℃以上,减食或停食,结膜潮红,流鼻涕。部分病猪发生关节炎、跛行、爬行或不能站立;有的表现共济失调、空口磨牙等神经症状;有的颈背等处皮肤广泛充血或有出血斑。8周龄内仔猪常于2d内死亡。慢性病猪常在头、胸、腹和股内皮肤等处出现圆形浅玫瑰色硬币样大丘疹,后覆盖褐色痂皮。混合感染猪瘟时,患猪流浆液性鼻液,耳尖、腹下、四肢末端、股内侧有紫红色或蓝紫色出血点、出血斑。病公猪可见包皮内积尿,挤压流出白色、浑浊、恶臭的液体。病猪先便秘后腹泻或便秘腹泻交替出现,后期呼吸困难,常于1~3d内死亡。
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的用法混乱,猪链球菌病已对多种抗生素产生了耐药性,给临床治疗增加了不小的难度。但如肌注强效阿莫西林,15mg/kg体重,2.5%蒽诺沙星注射液2.5mg/kg体重,每天1次,连用3d,病情会得到有效控制。
2.3.3弓形体病:老病复出
猪的弓形体病应该说是一种“老病”,前几年很难在临床上见到,成流行性发作更为少见。但近年来,在很多地方已形成地方流行性,危害较大。其临床表现似流感,体温升高到40.5~42℃,稽留热,表现呼吸困难,呈腹式呼吸,咳嗽、流鼻涕,四肢和全身肌肉疼痛,僵直,四肢内侧、腹部皮下大面积呈红紫色。体表淋巴结肿大。以磺胺-6-甲氧嘧啶、磺胺嘧啶加甲氧苄胺等磺胺类药物治疗有效。
2.3.4猪瘟:非典型化占主流
不要总认为猪打了疫苗就万事大吉了,疫苗质量不佳、免疫程序不合理、注射剂量不足或操作不规范,即便是打了猪瘟疫苗照样也发瘟。不过,近年来临床上见到的猪瘟,多以温和型、非典型化占据主流,往日猪瘟的典型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已少见,因此,误诊现象十分普遍。一般没给母猪打过猪瘟疫苗(单联苗、二联苗或三联苗),哺乳期仔猪很可能就发生无名高热,便秘,皮肤发绀,喝脏水,食欲时好时坏,后期下痢。母猪打过猪瘟疫苗时,没断奶的仔猪不会发生猪瘟。如果仔猪出生后6周以内打疫苗,反倒因母源抗体干扰,造成免疫失败,待长到小猪、架子猪、肥育猪时,就有可能发生非典型猪瘟。因对猪瘟没有特效治疗药物,所以惟一的办法是以毒攻毒,即以大于平时预防量10倍以上的猪瘟疫苗注射,刺激机体产生干扰素,干扰猪瘟病毒复制,使其产生免疫力。猪瘟常发地区实行超前免疫:即初生仔猪吮初乳之前注射疫苗1头份,3h后再哺乳;50~60d注射疫苗4头份,即可终身获得免疫力。
2.3.5流感:小病别小看
多发生在晚秋或气温突变的天气。一般养猪户认为,猪得了流感只是小病,用不着大惊小怪。实际上,猪得了流感以后,往往成为“百病之源”,特别是体温升高、咳嗽等症状,会成为许多疫病的先兆或诱因,如不及时控制,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发现后,一般选用复方氨基比林、安乃近等配合适当抗菌素,降温并防止继发感染,中药银翘散也有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