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地区夏初慎防猪乙型脑炎
300
切换pc版
乙型脑炎又称流行性乙型脑炎、日本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一种严重的人畜共患虫媒病毒性疾病,该病对人类危害巨大,是人类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虫媒病之一,广泛分布于亚洲,特别是远东的一些国家和地区,俄罗斯东部的海滨地区、太平洋的一些岛屿也有本病的报道,但近年来其流行分布范围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如1995年在澳大利亚大陆外发现了3例乙脑,1998年首次在澳大利亚本土发现了乙脑病例。近年来,随着人类活动及全球气候的变化,乙脑的流行频率有不断增强的趋势。

一、病原学

乙型脑炎病毒简称乙脑病毒。乙脑病毒基因组结构与其它黄病毒相类似.其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分子,本身具有感染性。

乙脑病毒在环境中不稳定,易被消毒剂灭活。病毒对乙醚、氯仿和脱氧胆酸钠敏感,也对蛋白水解酶和脂肪水解酶敏感。

乙脑病毒各毒株之间虽然在毒力和血凝性上具有一定的差异,但在抗原性方面无差异。因此使用规定毒株研制的疫苗在不同地区应用,都能起到较好的免疫保护作用。

二、流行病学

乙脑为自然疫源性疾病,蚊虫是该病的主要传播媒介,本病的发生与气候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呈明显的季节性。

猪是本病最重要的传染源和储存宿主。因为猪感染后病毒血症期维持时间长,血液中病毒滴度高(可达103.5MLD50),但猪不发生脑炎,妊娠母猪可发生流产。

猪的饲养量大且每年因大量屠宰致使猪群更新快,新出生的猪均无免疫力且易感,经过一个乙脑流行季节后,几乎100%的幼猪均受到蚊虫叮咬而感染,从而成为新的传染源。

猪是乙脑传播给人类最重要的宿主.一般情况下乙脑病毒的感染呈猪-蚊-人链状。研究表明,猪在集结、扩增病毒方面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猪感染乙脑时间的早晚和感染率高低与人乙脑的流行密切相关,猪乙脑HI抗体50%阳转率出现早或自然感染率高,则出现乙脑流行,若HI抗体50%阳转率出现晚,自然感染率低,则发病低。我国王逸民(1988)发现猪的自然感染高峰比人乙脑流行高峰早3-4周。因此监测猪乙脑抗体水平和自然感染情况,可能对乙脑流行情况作出预测。

三、临床症状

仔猪感染乙脑后症状为:病猪体温升高、沉郁、卧地、减食、口渴,结膜潮红、粪呈干球状、尿少色深、少数跛行,行走不稳,部分病猪出现视力障碍,乱冲乱撞;育肥猪主要表现为持续高热。

公猪发生睾丸炎,多为一侧性,睾丸肿胀、疼痛、温度升高,数日后消退,少致病猪睾丸缩小,变硬。丧失种用能力。

母猪感染该病后主要表现为繁殖障碍:妊娠母猪发生流产、早产或延时分娩,胎儿多为死胎或木乃伊胎,流产胎儿水肿、脑膜充血、皮下水肿、淋巴结充血、肝睥有环死灶:部分仔猪出生后几天痉挛死亡。少数仔猪生长发育良好,同窝仔猪大小、病变有明显差别。

四、病理变化

新生仔猪感染乙脑后很难见到肉眼可见的病变。存活的弱仔可见到脑水肿,皮下水肿,胸腔积液,腹水、浆膜小点出血、淋巴结充血,肝和脾内有坏死灶,脑膜脊髓充血等。脑水肿的仔猪中枢神经区域性发育不良,特别是大脑皮层变得极薄,也可见到小脑发育不全和脊髓鞘形成不良。

流产母猪子宫内膜充血、水肿,黏膜有少量小点状出血,上覆有黏稠的分泌物:公猪睾丸肿胀,切开肿胀的睾丸,可见鞘膜与白质间积液,有不同程度充血,睾丸实质充血,有许多大小不等小颗粒状坏死灶,附睾边缘和鞘膜脏层纤维性增厚、阴囊与睾丸粘连。

五、诊断

乙脑的诊断依靠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诊断和实验室诊断来完成,由于乙脑临床症状与许多疾病相以,故不能仅根据临床表现进行确诊,必须进行实验室诊断。即使是疫区病例也是如此。实验室诊断包括病原检测和血清学诊断:病原学检测方法包括病毒的分离、鉴定,反向被动血凝试验,免疫细胞化学法和PCR诊断方法等。用于乙脑诊断的血清学方法包括乳胶凝集试验,补体结合试验,血凝抑制试验,中和试验,斑点免疫渗滤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间接血凝试验、放射免疫测定,免疫电镜技术等。

六、综合防制

1、加强饲养管理:做好日常饲养管理,尤其是管理好没有经过乙脑流行季节的幼龄动物和从非疫区引进的动物。这类动物大多为乙脑阴性,很易感染,一旦感染则很快产生病毒血症,成为传染源。尤其是猪,饲养期短。猪群更新快,因此应在乙脑流行前完成疫苗接种,并在流行期间尽量杜绝蚊虫叮咬。动物发病后立即隔离治疗,做好护理工作,可减少死亡,促进健康。但目前对乙脑的治疗还没有特效药物,主要是对症治疗,为防止继发感染,可用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

2、阻断传播媒介:防蚊灭蚊是防制乙脑的重要措施。最直接、有效的灭蚊方法是运用高效化学药物杀灭蚊虫;为了减少蚊虫的滋生,一定要搞好环境卫生,清理卫生死角、疏通沟渠、防止积水,同时对积水处和污水撒放药剂。为了防止雨水增多而冲淡杀虫剂的毒力,可在灭蚊的同时施放可药力缓释的颗粒药剂,药剂入水沉淀,不会随雨水流逝,该药剂药力释放期一般可达半个月,最长的则有一个月之久。

由于长期高浓度、高频次地大量使用化学农药进行灭蚊,致使蚊子对某些农药等产生了很高的抗性,因此使用化学农药时必须采取停用、轮用和混用等措施;采用生物控制策略如使用苏云金芽孢杆菌或球形芽孢杆菌来控制蚊媒是近年来热点,但其确切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

3、免疫防制:虽然消灭蚊虫是控制乙脑的有力措施,但要完全消除蚊虫的滋生是不可能的,想控制这种昆虫很不实际。因此,唯有大规模地接种高质量的乙脑疫苗,才是最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乙脑发病率。乙脑病毒的抗原性十分稳定,尚未发现在免疫原性方面明显不同的型或亚型,这为乙脑的特异性预防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目前乙脑疫苗主要有三类:灭活疫苗、弱毒活疫苗和基因工程疫苗。

乙脑灭活疫苗:鼠脑纯化疫苗由日本研制,于1954年在日本开始生产,系将接种乙脑病毒的鼠脑悬液澄清后,经过硫酸铵沉淀,蔗糖密度梯度离心进一步纯化,最后经福尔马林灭活而成。该疫苗是目前唯一得到国际广泛承认和使用的乙脑疫苗。湖北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于1996年研制出猪乙脑鼠脑灭活疫苗,由于鼠脑灭活疫苗中含有脑组织,易引起过敏反应。

乙脑弱毒活疫苗:为了提高乙脑疫苗免疫效果、减少副反应,世界各国学者一直致力于乙脑疫苗的研究改进。美国和日本先后获得了几个具有较好免疫效果的弱毒疫苗株。我国在弱毒疫苗的研究方面也作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培育出了一些减毒株,如2-8、5-3、SAl4-14-2株等,其中俞永新等人(1986)经多年的研究,筛选出具有广谱的抗原性和免疫原性的减毒株SAl4-14-2,该毒株对小鼠和幼恒河猴的脑内毒力为零,对猪无神经毒力。与灭活疫苗相比,用该毒株研制的活疫苗副反应更小,能激发更强的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血清中和抗体的阳转率更高,持续时间更长。

华中农业大学动物传染病室和武汉科前动物生物有限责任公司采用安全性高、免疫原性好的SAl4-14-2减毒株接种原代地鼠肾细胞,当80%细胞出现病变时收获病毒液,加入适当的保护剂冷冻真空干燥,研制成乙型脑炎活疫苗,用于预防动物乙型脑炎。该疫苗安全性高、免疫原性好:注射动物后无不良反应;能产生较高水平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乙脑基因工程疫苗:乙脑基因工程疫苗主要有亚单位疫苗、核酸疫苗和活病毒载体疫苗三种,尚处于研究阶段,目前还无商品化产品。

4、免疫程序:用乙型脑炎活疫苗在当地蚊虫出现季节的前1~2个月接种,一般是在4月份,一般免疫一次即可,如果间隔3~4周进行二免,效果更佳。但在热带地区必须每半年免疫一次;在乙脑重疫区,对其他类型猪群也应预防接种。

点赏 点赞 0收藏

热门评论
相关百科

您可以给编辑者赏赐一定智农币

×
  • 5智农币
  • 10智农币
  • 25智农币
  • 50智农币
*注意事项:1人民币=100智农币
  当您的智农币不足时将会从您的账号余额中扣除相应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