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胴体瘦肉率(量)的选择
1040
切换pc版
胴体瘦肉率是胴体组成性状中最重要的性状,虽然该性状的遗传力较高,个体选择有效。但是,胴体组成性状是屠宰后才能直接度量阶性状,目前仍依靠后裔和(或)全同胞的屠宰资料。由于超声波扫描仪、电子瘦肉率测定仪、眼肌扫描仪、X射线扫描仪(特别是CT)和核磁共振等――现代高新技术设备的应用,为实现胴体瘦肉率的活体度量提供了可能性,为胴体组成性状的遗传改良开辟了个体选择的途径。

纵观众多的累积选择试验,通过辅助性状选择胴体瘦肉率的效果是明显的。由于各试验的条件不同,难以比较哪种方法最优。下面简单介绍一下不同的选择方法与试验结果。

1.瘦肉生长的选择采用包括日增重(ADG)和背膘厚(BF)两性状的指数选择法。Cleveland等(1982)对汉普夏猪进行了5个世代瘦肉生长速度的选择,使用的选择指数为:

I=100十286ADG(千克)-39.4BF(厘米)

5个世代的累积选择反应日增重为77克,背膘厚为-1.82mm和指数单位(I)为29.4,充分说明选择指数对选择瘦肉生长速度是有效的。

Ollivier(1986)对约克夏猪的公猪进行了20世代的选择试验,从1966―1968年使用的指数为:

I1=10ADG(千克)-6FCR-0.8BF(毫米)式中FCR为饲料转化率,活体背膘厚为6点平均,从1969―1984年所用的指数为:I2=10ADG(千克)―0.5BF(mm)

结果达100千克(测定期为30―100千克)体重时公猪的年遗传改进量为:背膘厚―0.38mm、平均日增重11克、胴体瘦肉率0.71%、瘦肉生长速度每日6.4克和瘦肉组织饲料转化率―0.03。这些试验结果表明,对日增重和背膘厚的选择可导致瘦肉生长速度、瘦肉率和瘦肉组织饲料转化率等性状显著提高,而使背膘厚明显下降。

2.臀部瘦肉量的选择McPhee等(1988)采用个体选择法研究了不同饲养方式下的瘦肉生长速度,实行的选择标准是臀部瘦肉量(HL),其指数的构成形式为:

HL=6.72ADG(克)-0.06BF(mm)十1.56

在自由采食的情况下,臀部瘦肉量5个世代的选择反应为1.01千克,实现遗传力为0.29,限制饲养情况下的选择反应为0.47千克。

3.背膘的选择以平均膘厚作为选择标准进行双向选择,即建立厚膘系和薄膘系。如Hetzer等(1973)分析了杜洛克猪16个世代和大约克夏猪14个世代的材料,每个品种中的厚膘系和薄膘系之间的相对离差分别为:胴体膘厚76%和83%,脂肪切块率73%和82%,瘦肉切块率59%和60%。杜洛克猪膘厚的直接选择反应非常明显,与对照系相比,厚膘系年平均增加1.7毫米(4.4%),而薄膘系则年平均降低0.8毫米(2.1%)。

点赏 点赞 0收藏

热门评论
相关百科

您可以给编辑者赏赐一定智农币

×
  • 5智农币
  • 10智农币
  • 25智农币
  • 50智农币
*注意事项:1人民币=100智农币
  当您的智农币不足时将会从您的账号余额中扣除相应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