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蟹类丝状细菌病的防治技术
788
切换pc版

    丝状细菌病是由亮发菌和发硫菌等丝状细菌着生在虾、蟹的幼体上引起的疾病。

    (一)病原

    病原体是亮发菌科的亮发菌和发硫菌。亮发菌  的菌丝细长如发状,直径较均匀,末端稍尖;长度不等,长的可达数毫米;不分枝,不运动(偶然能前后波动);革兰氏阴性;一般透明无色,较老的菌丝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略呈淡黄绿色,或有极小的黑色颗粒,有的则分节,形成许多分生子。毛霉亮发菌在琼脂平板上的菌落形态,最初呈指纹状,其菌丝的基部以不明显根状构造附着在培养基上,在养分低的培养基上易呈放射状的玫瑰花束形,较老的菌丝会形成分生子。成熟时以急剧的伸缩运动放出分生子。在液体培养基中培养时,会从液面垂下绵毛状菌丝,或者菌丝附着在试管壁上,在0-35℃范围内可以生长,最适生长温度是25℃;在含氯化钠0.3%-6%的范围内可以生长,最适为1.5%;严格好氧;过氧化氢酶阳性,几丁质酶阴性。发硫菌的胞质内有许多含硫的颗粒。

    (二)流行情况

    丝状细菌是海洋中的一种常见细菌,一般营附着生活,其繁殖产生的分生子散落到海水中,育苗生产单位在纳潮时,分生子便随水带入育苗池中,所以在沿海育苗池中的幼体常易患丝状细茵病,尤其当饲养管理不善,水质、底质恶化时,更易大量发生;并常与固着类纤毛虫病并发,加速幼体死亡。

    (三)症状

    丝状细菌附着在虾、蟹幼体的附肢、眼、甲壳、鳃上,扫描电镜观察,未看到明显的固着器,仅在附着点上的邻接丝状细菌基部见到有电子不穿透的黏液状物,未见菌丝穿透鳃的外表皮层,因此对幼体的危害主要是机械的作用,少量附生时,外表看不出;只有当大量附生时,才引起幼体分泌大量黏液,影响呼吸、活动、摄食、蜕皮,直至死亡。有时鳃呈黑色。

    (四)诊断

    必须用显微镜进行检查,当看到幼体上有大量丝状细菌附着时,即可作出诊断。但要注意,当只看到少量丝状细菌附着时,应再作进一步检查,找到引起幼体大量死亡的主要病因。

    (五)预防措施

    (1)清除池底过多淤泥,并进行消毒。
    (2)加强饲养管理,投喂营养全面、优质的饲料,采用生物、物理、化学方法保持水质、底质优良、稳定(详见幼体弧菌病及河蟹颤抖病的预防措施),提高机体抵抗力。

    (六)治疗方法

    (1)疾病早期,只需加大换水量,投喂优质饲料,促使虾加快生长,顺利蜕皮,就可自愈。
    (2)在养成期发现鳃上寄生多时,可以投喂优质饲料,并每立方米水体泼茶籽饼10-15克,促使蜕皮后再大换水。
    (3)每立方米水体泼高锰酸钾5克,6小时后大换水(养成期)。
    (4)国外报道,泼螯合铜,每立方米水体0.1克铜离子,药浴24小时(流水);或每立方米水体0.2-0.5克铜离子,药浴2-6小时(静水)。或每立方米水泼氯化铜1克。

点赏 点赞 0收藏

热门评论
相关百科

您可以给编辑者赏赐一定智农币

×
  • 5智农币
  • 10智农币
  • 25智农币
  • 50智农币
*注意事项:1人民币=100智农币
  当您的智农币不足时将会从您的账号余额中扣除相应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