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蟹混养蟹病攻略
511
切换pc版
由于虾蟹生活在水中,其活动不容易被人们觉察,所以在治疗上一般只能采取群体治疗的方法。内服药是通过虾蟹的主动摄入起到治疗作用的,当虾蟹病情较为严重时,其摄食能力大大降低,甚至拒食,往往不能摄食到足够的药饵,影响疗效;体外用药则只能采用全池泼洒的方法,效果不是非常理想。因此,在虾蟹病害的防治上,重点应放在预防上,实行“全面预防,积极治疗”的方针,隔绝病害的传播、保持良好生态环境、科学投喂饲料、对症下药等,都是缺一不可的措施。隔绝传播途径
1、池塘与养殖水体的彻底消毒
(1)每年冬季收获后,清理有机淤泥,晒池,遍洒生石灰改良池底。
(2)进水前,选择合适药物毒池,清除杂鱼、杂虾、杂贝、寄生虫、细菌、病毒等。(3)进水时采用60—80目的尼龙筛绢网,避免杂鱼、杂虾的卵和幼体进入。
(4)进水后,用二氧化氯消毒剂进行水体消毒。
2、采取封闭或半封闭养殖方式
(1)防止病害生物传入,避免病害的交叉感染和疾病的流行。
(2)保持养殖池水一定的盐度(地域性问题)。
3、定期使用二氧化氯消毒剂和水产专用强力碘消毒剂进行水体消毒,杀灭和抑制水体中细菌、寄生虫和病毒。
4、禁止投喂变质饲料。创造良好环境
1、冬季收获后清除过多的有机淤泥,彻底晒池。
2、定期使用微生物制剂,及时消除虾蟹的排泄物、残存饲料、生物尸体等有机污染物,促进养殖池生态的良性循环。
3、适时、适量地使用沸石粉、白云石粉、底质改良剂。
4、保持较深的水位,避免因气温变化、日照和暴雨影响而致使环境因子突变。科学投喂饲料
1、选择营养全面的配合饲料,搭配投喂鲜活的小贝类。
2、采取少量多餐,先粗后精,全池均匀投喂的方式。
3、适当增加提高虾蟹体质和抗病力的药物或药物饲料。对症下药
1、综合分析,合理用药 必须根据病情、水质、土质和藻类等情况来综合考虑,确定药物种类、用药方法和用药量。有时,相同的病症使用相同的药不一定有效。例如池中存在有害微生物,且水中的ph值又较低时,就必须考虑到既要杀除有害微生物,又要顾及ph值的稳定。如果总是使用福尔马林,硫酸铜之类药品,也许在除去病害之后,由于ph值剧降,虾、蟹已奄奄一息了。一些比池水比重轻的药物,虽然对上层微生物造成威胁,但对底层微生物却无能为力。另外,不同的细菌,对同一种药物的敏感性不同,选用合适的药物才能发挥其最大的作用,因而要综合分析,选择出既能治病,又能顾及水因子变化的药物。
2、掌握时机,适时用药 用药时机掌握得好,就能发挥更大的防治作用。平时要多观察,一有变化,立即检查,及时处理,并根据不同药物选择合适的用药时间。
3、确定药量 除了根据病情确定用药量之外,还需考虑池水的盐度和药物在水中的损失。药物效果与水的盐度成反比,盐度越高,对一定量的药,其作用效果就会减低。所以在用药时,还应根据池水的盐度等来确定用药量,以免投入量过多或不足,造成浪费或使蟹病的防治作用降低。蟹病防治对策
1、饱水病 青蟹的步足基节和腹节的部位呈水肿状。此病是因池水太淡或盐度突变,导致青蟹生理机能失调而引起的。
防治:保持池水盐度在适宜范围并相对稳定,可预防此病的发生。发病时必须将病蟹分开饲养,以免传染。及时调节池水的盐度,能使轻病者得到挽救。
2、白芒病 病蟹步足基部的肌肉呈乳白色(健康者呈蔚蓝色),折断步足会流出白色的粘液。本病出现在瘦蟹(初交配的雌蟹),是由于海水盐度突然变低而引起青蟹的不适应症。
防治:加大换水量(但在雨季或海水偏淡时不能换水,尤其是珠江口地区更应谨慎),改善池塘水质,保持海水盐度在适宜范围并相对稳定,是预防此病的根本方法。发病时,使用土霉素等制成的药物饵料(每1公斤配合饵料中加药0·5—1克)投喂,有一定效果。
3、黄芒病 青蟹步足基部的肌肉呈粉黄色。此病被认为是赤潮生物所致。  防治:防止池水污染和赤潮水进入蟹池。病情较轻时,可用中草药制剂拌饵料投喂治疗。  4、红芒病 青蟹步足基节的肌肉呈红色,使步足流出红色粘液。此病多出现于卵巢发育较成熟的雌蟹(花蟹和膏蟹),实际上是卵巢组织腐烂,未死先臭。
防治:此病是由于内湾海水盐度突然升高,渗透压调节等生理机能不能适应而引起的。因此,预防措施应是控制海水盐度在适宜范围内,并保持相对稳定。一旦发现病蟹,就应分开饲养。如能采取加注淡水等办法,及时调节海水盐度,病情可得到一定程度的缓和。
5、黄斑病 青蟹螯足基部和背甲上出现黄色斑点,或在螯足基部分泌出一种黄色粘液,螯足的活动机能减退,进而失去活动和摄食能力,不久即死亡。剖开甲壳检查,在其鳃部可见像辣椒籽般大小的浅褐色异物。发病时间多在水温偏高和雨水较多的季节。  防治:此病可能是由于投喂变质饵料,及池水盐度降至5‰以下所致。预防的措施是投喂饵料要新鲜,加强池水盐度、温度的管理。发现病蟹及时捞出隔离饲养,以防蔓延,并多换新鲜海水。
6、蜕壳不适应症 青蟹的头胸甲后缘与腹部交界处已出现裂口,但不能蜕去旧壳,从而导致蟹的死亡。养殖后期的成蟹常发生此病,严重影响青蟹养殖的成活率,损失很大。其病因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缺氧 青蟹蜕壳时呼吸非常急促,需要特别多的氧气,在水流通畅、水质良好的地方,每次蜕壳仅需10—15分钟,而在静水低溶氧或遇惊扰、强刺激的条件下,就会延长蜕壳时间,甚至蜕壳不遂而死亡。
(2)缺乏钙质、甲壳素、蜕壳素等青蟹蜕壳所必需的物质。
(3)青蟹体质差、离水时间太长和水温等不适宜。干旱和离水时间较长的青蟹发生此病的较多,可能是旧壳与新体之间水分干涸,造成连贴之故。
(4)池水盐度高,换水量少,久未蜕壳,也可引起蜕壳困难。
防治:设法调整养殖池水体的盐度,加大换水量,定期使用微生物制剂,保持水质新鲜和氧气充足;投放少量生石灰;在饲料中添加含钙质和蜕壳素丰富的物质,多补充投喂鲜活的小型甲壳动物和贝类。
7、蟹奴病 蟹奴属蔓足类动物,雌雄同体,体柔软而呈椭圆的囊状、褐色、既无口器,也没有附肢,只有发达的生殖腺及外被的外套膜。蟹奴寄生在蟹的腹部,虫体分蟹奴外体和蟹奴内体两部分。外体突出在寄主体外,包括柄部及孵育囊,即通常见到的脐间颗粒;内体为分枝状细管,伸入寄主体内,蔓延到蟹体躯干与附肢的肌肉、神经系统和内脏等组织,形成直径1毫米左右的白线状分枝,用以吸收蟹体营养。
寄生蟹奴的病蟹一般不会引起死亡,但能影响生长和性腺发育,甚至有的蟹到成熟期也看不见精巢和卵巢,凡被感染的蟹均失去生殖能力。被寄生的雌蟹不能育成膏蟹;被寄生的雄蟹显得格外瘦弱。感染严重者,蟹肉有特殊的味道,不能食用。渔民称这种病蟹为“臭虫蟹”。  防治:
(1)选择苗种时应把蟹奴剔除掉。
(2)放养前要严格清池,通常用杀灭菊酯、二氧化氯消毒剂等药物杀灭池内蟹奴。 
(3)经常检查蟹体,发现有蟹奴寄生,应立即将病蟹取出,并用二氧化氯消毒剂泼洒全池,进行清除。
8、鳃虫病 鳃虫为等足类动物,通常寄生在蟹类的鳃腔内。雌雄体形差异较大,雌性较大,不对称,常怀有大量的卵,使卵袋膨大。雄性体细小,对称,常贴附在雌体腹面的卵袋中。
鳃虫一旦吸附于宿主体就不甚活动,寄生在蟹的鳃腔者,可使蟹的头胸甲明显膨大隆起,像生了肿瘤一般,其主要危害有以下几方面:
(1)不断消耗寄主的营养,使之生长缓慢、消瘦。
(2)压迫和损伤鳃组织,影响呼吸。
(3)影响性腺发育,甚至完全萎缩,失去繁殖能力。
防治:本病主要发生在蟹种时期,目前治疗的唯一办法是在蟹种放养时剔除病蟹。
南方渔网编辑:陈如燕

点赏 点赞 0收藏

热门评论
相关百科

您可以给编辑者赏赐一定智农币

×
  • 5智农币
  • 10智农币
  • 25智农币
  • 50智农币
*注意事项:1人民币=100智农币
  当您的智农币不足时将会从您的账号余额中扣除相应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