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红螯螯虾养殖场的建造
1.池塘条件
(1)水:水源丰富,水质优良的地表水和地下水是水产养殖的主要条件,即便是最严重的干旱时期,也必须保证供水。水质和水量一样重要,水中含化学物质如重金属,有机物质如油、农药、除草剂等应尽量少。避免淤泥造成的水质高度混浊,因水质混浊会阻碍浮游植物的生长,淤泥在红螯螯虾鳃部沉积会导致死亡。地下水和泉水是养虾的最佳水源,地下水有如下优点:①有固定的独立的水源。②没有病原体和杂鱼。③没有污染。④全年温度相对稳定。但要经常测定水中的氧气、二氧化碳、硫化物和铁含量不能过高。
(2)土质和地形:为保持水量,建池需用粘土比例较高的土壤。地面要倾斜,可让水流入,以减少抽水的成本,又容易建池,当然还要防涝。
(3)供排水方便:在进水口需设屏障,防止野杂鱼进入水池,出水口的设计要能控制水位,溢流从池底排出废水,出水口也要设置屏障,防止红螯螯虾逃跑,还要建造水道,这样才能在捕捞时排干排尽池水,充氧和流动的淡水可使虾池不因缺氧而造成损失。
(4)池底:要尽可能减少水池渗漏,有些养殖者在水池铺上砾石让有机沉淀物沉淀,红螯螯虾收成后可用水管冲洗,在收获的两天后又可注水放养。在养殖过程中,池底必须清除淤泥,淤泥过厚,不利于虾的生长。
(5)池的面积:水池的大小规格不很严格,一般以0.2~0.3公顷(3~5亩)为宜,水池采用长方形。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氧气,内池壁应有1:3的斜坡,深度为1~2米。
(6)隐蔽物:成虾多栖息于池塘底部或集群于塘边水域爬行,尤其喜欢在水草丛中隐蔽。塘中生长各种水生生物、高等水生植物、附生藻类、水草等,它们既可作虾的饲料,又是很好的天然隐蔽场所,因此在选择池塘时,要充分考虑天然隐蔽物多的池塘。
2.水质因子:影响红螯螯虾生长的水质因素很多,各因素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因而必须从总体上加以考虑。
(1)水温:红螯螯虾天然分布在亚热带和热带,尽管比罗氏沼虾耐低温,适应力强,但试验表明,长期处于温度为9℃的成虾,死亡率在30%左右。如果温度上升至11℃,虾开始活跃并开始摄食。试验表明:其最适生长温度为23~32℃;上限的临界温度是42℃;下限的临界温度是5℃,低于20℃生长缓慢。
(2)溶氧:溶氧也是影响红螯螯虾生长的一个重要因素。溶氧充足,水质清新,有利于虾的生长和饲料的利用。一般认为,成虾养殖的池水溶氧不应低于4毫克/升以上,孵化育苗池内的溶氧应在5毫克/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天气突变、水质变坏而造成缺氧,往往发现红螯螯虾向岸堤上爬行。红螯螯虾在不同的生活阶段、不同的性别和不同的生理状态其耗氧量有很大差异。一般来说,幼虾高于成虾;雄虾高于雌虾;抱卵虾高于非抱卵虾;软壳虾高于硬壳虾。
(3) ph值及盐度:红螯螯虾生长的ph值范围为6~8。保持适宜的酸碱度有利于虾池内有机质的分解,促进活饲料的生长和虾的蜕壳,故ph值以7.5~8为宜,此时敌害生物少,故在生产过程中要定期施石灰,以调节池水的值。据报道,红螯螯虾盐度的极值为2.4%。
(4)透明度:水质清新,池中水生植物丰富,有利于虾的生长,过小的透明度往往不利虾的生长,或由于耗氧过大而造成缺氧死亡。一般透明度宜保持在40厘米左右。
(5)三态氮。要定期测定三态氮含量,如池中三态氮过高要定期换水。在养殖过程特别要防止底泥发臭,因它不利于虾的生长。
(二)饲养管理
1.苗种:苗种是红螯螯虾养成的关键。离开母体的稚虾,一般体长在0.8厘米,此时虾苗放养的成活率较低,故一般放养2厘米以上的苗种,成活率较高。一般对成虾养殖的虾苗要求如下: (1)规格相对整齐,苗体壮。 (2)活力强,对刺激反应灵敏。 (3)虾苗的耐干能力强,一般在有一定湿度的情况下,2小时后,放回水体仍能成活。 (4)离水的苗体,周围的环境温度不能低于12℃。
2.放养前的准备:虾苗放养前的准备工作是成虾养殖的关键环节,因此在虾苗入池前准备工作要充分,以便虾苗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饲料。
(1)养殖池的准备:在放虾之前,要认真进行池塘清整,去除淤泥和平整池底,使池底和池壁有良好的保水性能,尽可能减少水的渗漏。池堤要有一定的坡度。有条件的地方可在池底的中部挖一条水沟或池塘坡底四周开挖一条沟,主要有利于早期虾苗的培育管理和捕获时操作方便。
(2)清塘:清塘工作是红螯螯虾养成前必须要做的准备工作。清塘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虾的成活率和养殖产量。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生石灰消毒:生石灰消毒能改变池水中的ph值,也可杀死病菌、野杂鱼及各种水生动物如泥鳅等。生石灰消毒有干法和带水消毒两种:干法消毒,666.6平方米(1亩)用生石灰60~80千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