孢子虫是鲫鱼养殖地区发生最为严重的一种病害。我们不断探寻更为有效防治方案,现将使用经验及治愈案例加以总结,以供参考。
鲫孢子虫病主要危害成鱼养殖,夏花鱼种发病率近年也不断升高,常流行于每年的4-10月,5月和9月为发病高峰期。孢子虫主要寄生于鲫鱼的鳃、鳞、鳍、吻、喉、肠、肝、肌肉等部位。根据寄生部位与变现症状区分,常见的有咽喉碘泡虫、圆形碘孢虫、鳃上碘泡虫、肤孢虫,肠道球孢虫、肌肉碘泡虫较为少见,近又发现肝脏寄生孢子虫案例。
鲫鱼养殖危害最大的为咽喉碘泡虫,下面主要就谈一谈咽喉碘泡虫。
一.发病症状
感染初期鳃上有白色孢囊,咽喉无任何症状;感染中期,寄生鳃部的伴有黏液增多、鳃丝腐烂肿胀。病鱼常伴有在下风处非缺氧性集群浮头现象,出现少量死亡;感染后期,咽喉肿胀或溃烂,有大量孢子虫孢囊,死亡量急剧增加。
二.发病原因
对于成鱼养殖来说,孢子虫的来源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苗种本身带有孢子;二是有过孢子虫发病史的池塘清塘不彻底或未清塘清淤的,底泥中残留的孢子;三是养殖过程中使用的未经高温发酵处理的有机粪肥中带来的孢子。
1、致病的孢子虫种类很多,潜伏期较长,症状复杂,基层诊断条件有限,确诊困难。此外,孢子虫病会有并发症状或继发症状,造成误诊,错过治疗的最佳时机。
2、预防孢子虫病需要的疗程时间长,养殖户抱着侥幸心理,只看重眼前利益,没有耐心将预防孢子虫的方案执行到位。
3、养殖管理做不到位。不重视清塘工作,公用水源,不注重改水,水质恶化时换水为主,水体交叉传播机率大。
4、对拌饲料内服的药物缺乏了解,采用的溶解药物的溶剂不合适、或搅拌时不均匀、或药饵在饲料加工过程中损失破坏严重,都达不到理想的治疗效果甚至造成中毒。
5、选购鱼种不懂检疫或缺乏检疫条件、在本地或养殖集中区购买鱼种,这些鱼种可能本身就携带孢子虫。
6、孢子虫病暴发后,养殖户心急乱投医,想快速达到效果,胡乱用药、过量用药,造成药害,水质恶化,加重病情。
三.预防
孢子虫的孢囊在鱼体器官组织中分布广泛,彻底清除极为不易,且孢子外面的几丁质孢壳可以抵御外界环境的侵袭,一般药物无法渗透到虫体内部而起作用,所以杀灭孢子虫比较困难。正因为对孢子虫的认识不足和孢子虫虫体构造的特殊性,因此对孢子虫的预防和治疗变得格外困难。
孢子虫病是一种典型的鱼类流行性疾病,因此,采取科学措施,从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及保护易感染鱼类等方面入手,可以预防该病的发生。
1.彻底清塘。鱼苗放养前需对池塘进行彻底清淤,去除表面的淤泥。每亩水面采用150千克的生石灰进行清塘,以杀灭池中可能存在的孢子。
2.严格检疫。注意不从疫区进苗种,在选择苗种时,应对苗种进行严格的检验检疫,一旦发现有孢子或营养体的存在应重新选择鱼种,防止带入病原体。
3.鱼种消毒。从外地引进的亲鱼、鱼卵或鱼苗,在入池前用高锰酸钾或聚维酮碘进行浸泡消毒,下塘后用复合碘溶液(菌毒消)消毒。
4.加强管理。在养殖过程中,需加强养殖管理,一旦发现病死鱼,及时捞除,并将其深埋或焚烧处理,严禁乱扔病鱼、死鱼,防止感染其它健康鱼。
5.定期改底、消毒。每半月使用一次“底垢净III型”,消除底泥有机物,改善水体环境,破坏孢子虫生存环境;每半月使用复合碘溶液(菌毒消)或“洁水灵”一次,可杀灭部分处于营养体时期孢子幼体。
6.增强免疫力。可以在饵料中添加一些能够增强鱼类机体免疫力的物质,如“鱼用多维”、“应激宁”等,以增强鱼体对外来异体物质的适应力和抵抗力。
7.定期投喂孢子虫药饵。从吃食正常开始,每月一次;对于有过发病史的池塘在发病高峰期应每半个月喂一次药饵。用法用量为:克孢素500g/克孢灵500g+应激宁150g拌40kg饲料,每天一次,连喂五天,7天后再重复一次。
8.不用或少用未经发酵高温处理过的有机粪肥,以免带入孢子。
五、治疗
由于孢子虫的孢子具有坚固的胞囊外壳,一般的药物比较难渗透进去,所以已经形成胞囊的粘孢子虫很难用药物将其杀死。当发现感染有粘孢子虫病时,应及时采取措施,采用内服和外泼方法进行治疗,可以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具体方法如下:
1、外用:菌毒消2亩米/瓶。
或一亩米水体用克孢素1000g,克菌素200g各用开水闷泡三个小时以上后混合泼洒。
内服:克孢素500g/克孢灵500g+应激宁150g+食盐50g拌40kg饲料,一天一次,连喂5-7天。
2、间隔一周,以上方法再用一次,巩固疗效。
3、使用复合碘溶液(菌毒消)3天后使用“底垢净III型”10亩米/瓶。
作者:武汉华扬动物药业江苏虞建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