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土池河蟹育苗技术
371
切换pc版

大棚土地河蟹育苗以其投资少、易启动、风险低、效益高的优势,成为苏东沿海民间投资的重要项目之一。笔者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之上,结合自己的育苗操作,就大棚土池河蟹育苗技术提出改进措施,现总结如下。

1 基建工艺的改进 基建工艺的科学性,是育苗稳产、高产的基础。目前,大棚土池育苗生产中在基建方面存在以下三方面的不足。

1.1 池口面积 现在多数育苗水池的单口面积在40~50m2,有的甚至达到80m2。大水体育苗的优点在于育苗前期水质稳定,但是z4以后,大水体的缺点便暴露出来:一是水质更新困难,水体大使换水的效果不理想。二是幼体聚角严重,特别是z5变m阶段残食率高;此外大水体育苗的风险高,一但出现问题损失很大。总之,大水体育苗利小弊大,笔者建议育苗池面积宜控制在20~30m2。

1.2池底处理 通常认为,土壤具有良好的吸污性。目前水池育苗的池底均为纯土质研究表明,土壤有一定吸污能力却没有分解污物的能力。土壤就如同一块海绵,刚开始可以大量吸附残何等污物,随着育苗时间推移,土壤吸收他和后,便不再吸附,而这时育苗池中的幼体正处于z4、z5阶段,此后大量残饵、粪便再次覆盖。池底在长期浸泡中也变得松软,此时若想通过吸污来改善底质巳不可能,这也就是水池育苗后期水质变差,难于控制的主要原因。笔者认为可以在池底铺上一层彩条膜,直接作为池底,通过这样的措施使育苗过程中产生的残饵粪便直接沉降在彩条膜上,以便于吸污。彩条膜表面粗糙,利于池底生物膜的形成和附着,并能防止建地时大量使用的生石灰影响水体ph值。

1.3 气石排布 土池育苗中为了防止将池底污物冲起,通常将气石悬挂于距地底20c。处这样排布的弱点就是气石以下20cm的水层缺少交换,成为贫氧区,残饵粪便到这一区域就难以再次被水流冲起,这些沉降污物便在此蓄积发酵 并产生有害气体,等到z5阶段z5下沉到此区域蜕皮变态时,过量的有害气体便会侵害刚变态的大眼幼体 这也就是土池育苗后期,变态为大眼幼体时仍大量掉苗的主要原因。在新的改进措施中,由于池底铺上彩条膜,因此气石可以直接排布在彩条膜上,增加可利用水体消除贫氧区,气石排布密度为 2-3只/m2。

2 育苗操作的改进

2.1 育苗用水的处理 漂白粉处理育苗水,既可杀菌,又能降低水体中no2-,但是其也有不足之处,即土池育苗阶段气温高、水温高,水体中nh4+含量高,漂白粉处理后可生成氨胺之类的有害物质,而且水体中藻类生长也受到了抑制。建议在水温高的条件下用(10~15)x10-6浓度聚合铝盐,凝降水体悬浮物,降低cod,再用队1x 10-6浓度的亚甲基蓝,氧化水体no2-,最后遍洒(50~70)x10-6浓度颗粒佛石粉,吸附水体nh3、h2s等有害物质,300目筛绢过滤后注人育苗池。

2.2 培育水温 控温21℃,z1到z2只需3天,z2以后逐步提温至24℃,每3天变态一次,幼体活力好,发育整齐,缩短了培育时间降低了成本。笔者认为大棚土池育苗应由现在的每年4月中旬(江苏如东地区)推迟至4月下旬,水温较高时开始有幼。

2.3 投饵 河蟹育苗已进入薄利阶段,大量获饵的应用是降低育苗成本的手段之一。但施饵适口性较鲜活卤虫差且易污染。在投喂时坚持少量多次的原则,每2小时喂一次同时需增投食母生助消化,换饵时频率不能太快,好让幼体有个适应过程。z4、z5、m阶段幼体聚角,对密度较高的角应加大投解量,并根据具体情况酌情增加投饵次数。

2.4 水质调控 土池育苗的前期,水质较易控制,中后期由于饵料的投入残饵增加,底质变差,故而水池育苗中要加强中后期水质调控,常用的调控手段有换水吸污及光合细菌的应用,换水是最主要的水质调控手段。研究表明,凌晨3时换水效果最理想,吸污可以大幅度改善底质状况。笔者建议z1~z3阶段每变态一次吸污一次,z4、z5每天吸污一次。光合细菌早已被应用于河蟹育苗,但是育苗水体中抗生素抑制游离态的光合细菌,影响其功效。笔者建议应用固定化技术,用pva固定光合细菌,以进一步改善底质状况。

2.5 补光 土池育苗中用彩条膜作棚模,后期还要覆盖遮阳同,棚内光线过弱需要补光,光源为日光灯。采用补光措施利于水体中藻类光合作用,降低水体氧债及nh4+,特别是在零点以后的补光,效果明显。

2.6 病害防治 病毒病的防治处于低水平,有时还被忽视。研究表明,育苗生产中一些不明原因的短时大量排苗是一种拖疹病毒感染引起的,使用常规的消毒药物效果不大。用无环鸟苷药浴并拌饵投喂,可以针对性地防治此病。

点赏 点赞 0收藏

热门评论
相关百科

您可以给编辑者赏赐一定智农币

×
  • 5智农币
  • 10智农币
  • 25智农币
  • 50智农币
*注意事项:1人民币=100智农币
  当您的智农币不足时将会从您的账号余额中扣除相应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