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蚜棉选育试验初探
333
切换pc版

棉花是新疆的主要经济作物,近几年来由于棉铃虫大量暴发和危害,给棉农和科技人员增加了很大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虽然采取各种手段和措施进行防治棉铃虫,但仍防不胜防。 农药的使用在防治棉铃虫上虽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它杀死了害虫同时也杀伤了天敌,而费用和人工投入也比较大。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大量杀了天敌,导致棉田的蚜虫反弹,棉蚜特别是秋蚜危害严重,几天甚至十几天之内,整条整块棉田棉叶卷曲流油,形成“糖粉棉”,不但使棉花大量减产,而且也降低了棉花的品质,加之蚜虫繁殖力极强,秋蚜上来后必须每隔7-10d打一次药, 方可把棉蚜控制下去,其经济损失可想可知。 最近几年来,抗虫棉的引进和推广,对棉铃虫的防治有了新的突破,但对蚜虫的危害仍束手无策。为此,我团针对蚜虫的发生与生活习性、危害规律进行了多年的观察和研究,发现:棉蚜具有群居性,它主要是在棉株嫩叶背面和嫩茎上刺吸汁液,而且蚜虫体形小,腹壁薄,对茸毛多、茸毛长、茸毛密的株植避而远之,从而提出选育抗蚜棉的试验。通过3—4a的选育,我们培育出一种新的抗蚜棉品种,它具有抗蚜性并同时具有稳产、高产等多种特点。 1 抗蚜棉及其品种特性 该品种从中棉23品种中进行茸毛多的单株中选育出的一个品系。经观察发现中23品种中有个别单株毛茸多而且密,而蚜虫危害极轻,我们进行单株选育培植。该品种全生育期145—150d,抗蚜性强,局外部形态抗蚜棉,植株塔形,较松散,属B类果枝,结铃性强,成铃集中,植株中5室铃占50%左右,第一果枝着生在5—6节,吐絮集中,单铃重5—5.5g,具有一定的丰产性。 1.1抗蚜性。该品种表现茎秆、叶片茸毛多、茸毛密,对于蚜虫刺及口器够不着叶片与茎杆取食,另一方面不利于蚜虫的活动,从而恶化了蚜虫生存的外部环境条件,达到减轻棉蚜的危害,表现出抗蚜性。 1998年我们把选育的抗蚜棉与团里的其它三种品种以小区的形成分别种植在一个试验区内,7月份喷药后,发现其它几个品种7—8月份蚜虫危害严重,卷叶、流油率高,而单单只一埂之隔的抗蚜棉蚜虫很少,青枝绿叶一片生机。 1999年,防治棉铃虫二代时,7月10日在施药前进行了一次蚜量调查,7月15日进行化防,化防后分别在7月29日、8月10日进行蚜虫的消长情况调查。(见表) 不同品种的蚜虫消长情况调查表(200株) 通过表可以看出,施药后在天敌大量杀伤的情况下,其它棉花品种蚜虫出现反弹,危害重,流油率、卷叶率高,而抗蚜棉蚜量少又无棉蚜反弹现象,我们在喷药前后调查,抗蚜棉均无危害。 1.2丰产性。(1)1999年在良种连种植抗蚜棉2001m2。每667m2产皮棉136.1kg。产量结构:667m2收获株数9 500株,果枝10台,单株结铃7.2个,单铃重5.1g,衣分39%—41%,色泽洁白,品质好。(2)品质:纤维长度30.7mm,马克降值4.0,单强2.68,断长16.2km,成熟系数1.38,霜前花80%--85%。 1.3生育进程。播种:4月16日,出苗:4月26日,现蕾:5月25日,开花:6月22日,吐絮:9月10日,全生育期146d。 2 主要栽培技术 采用三膜12行的铺膜植株,667m2理论株数11 240株,实际667m2收获株数9500株。全生育期浇水4次(不包括播前灌),667m2灌量80—120方,化调4次,第一次5--7叶铃,667m2用缩节胺0.8—1.2g,第二次10叶龄期头水前667m2用缩节胺2—2.5g,第三次化调应掌握在棉花灌二水前,667m2用缩节胺3—4g,第四次化控在7月10日—15日打顶后7--10d,667m2用缩节胺5—8g。生长的关系在化控中坚持“轻控勤控”的原则,坚持协调好群体与个体的营养生长与生殖。叶面追肥进行2次,一次在苗期,一次在花铃期进行。化肥投入120个标肥,N:P:K=1:0.84:0.16为宜。 3 结论 通过抗蚜棉的选育,它在防治蚜虫中探索出了一条新的出路,它不但解决了生产中棉铃虫和棉蚜在防治中相互矛盾的问题,而且也不因频繁施药致使害虫产生抗性问题。抗蚜棉具有无毒、无害、无污染等多种优点,主要以棉花本身外部形态的抗蚜性的综合防治虫害拓宽了防治领域,同时多毛抗蚜棉并且有丰产、优质等多种特点,具有广泛的发展前景和推广价值。

下附件: 点击下载附件

点赏 点赞 0收藏

热门评论
相关百科

您可以给编辑者赏赐一定智农币

×
  • 5智农币
  • 10智农币
  • 25智农币
  • 50智农币
*注意事项:1人民币=100智农币
  当您的智农币不足时将会从您的账号余额中扣除相应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