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树菇,又名柱状田头菇。日本称其为柳松茸,但与柳松菇(又称柳树蘑、柳蘑、柳松茸)并非同一品种。杨树菇是一种集营养、疗效于一体的美味食、药兼用菌。目前在国内少有栽培,价格很高,很有开发的效益潜力和生产前景。 生活条件 杨树菇在人工栽培条件下,约需80天时间才能完成一个生活史,这一点与香菇相仿。营养生产中应以杨树、榆树、柳树等质地较松软的木屑为主;此外,棉籽壳由于营养较丰富、碳氮比合适,也是杨树菇理想的基质,山东等地区棉籽壳资源丰富,可充分利用。生产中无论采用何种原料,适量添加诸如麦麸、米糠等有机氮源是非常有必要的,否则,杨树菇发菌的难度很大。 水分 杨树菇菌丝在基料含水率46%时即生长正常,甚至80%时也可正常生长,一般认为基料含水大有利于出菇且易取得高产,但由于基料通透性等限制,配料时应调含水串在65%左右;发菌阶段要求相对空气湿度70%左右;子实体生长发育需要90%左右的湿度,达到100%时影响通气,低于80%时基料易失水干缩,影响总体产量。 温度 尽管杨树菇菌丝分解能力弱,但其温度抗性却很强,在零下14℃时不会因受冻而死亡,在40℃高温条件下经4天仍正常存活,这是与其它菇类区别明显的又一生物特性。其菌丝生长发育在5~36℃条件下均可,但以26℃为最适宜;其原基分化温度为10~16℃,子实体生长温度一殷为13~25℃,但亦因菌株而异,有的菌株只有13~18℃范围才能正常生长;因此,有条件的菇农朋友在进行生产前,最好能在当地通过孢子分离或组织分离的途径取得菌种,这样,菌种肯定能适应本地的温度环境;如去外地引种,一定要咨询明确所引菌株的温度特性,并且引回后要进行试验性栽培,以验证菌种生产特性,以免因温度型不符合栽培条件而大批投料后致生产受损。 通气 由野生杨树菇的着生部位及生存场所等生物特性决定,它的需氧量较一般菇类要大得多。一般菌丝生长前段,培养室二氧化碳浓度为0.2%左右,发菌室最好在地面上10厘米处预留对流通风孔,并封装高密度纱或纱布,使其既通风不止,又防虫类进人形成危害;原基分化及成菇生长阶段,要求二氧化碳浓度O.02%以下,即菇棚内的空气感觉十分新鲜,菇棚内除近地面处留通风孔外,两头均应装置双向排气扇,以确保子实体生长不受影响。 光照 杨树菇菌丝生长阶段不需要光照,哪怕微弱的光照也可抑制菌丝生长;但原基分化时需约500勒克斯光照条件,成菇生长时需加大至1000勒克斯。杨树菇子实体生长期间的趋光性非常明显,实际生产中可利用这一特性,采取套纸筒的方法,可获得菌盖小而厚、菌柄长而软的优质鲜菇产品。 pH值 杨树菇菌丝生长适宜PH值在4~6.5之间。配料可调至7.5~8,经灭菌、发菌后,pH值可自动降至6.5。 栽培技术 配方: 配方一:木屑75公斤,米糠(麦麸也可,但应加大20%的用量)20公斤,豆饼3公斤(或棉籽饼5公斤),白糖、轻质碳酸钙各1公斤,熟石膏粉0.5公斤。 配方二:棉籽壳75公斤,木屑lO公斤,米糠(或麦麸)10公斤,棉籽饼5公斤,白糖、轻质碳钙酸各1公斤,熟石膏粉0.5公斤。 配方三:棉籽壳50公斤,木屑30公斤,米糠15公斤,棉籽饼5公斤,白糖、轻质碳酸钙各l公斤,熟石膏粉0.5公斤。 配方四:棉籽壳30公斤,玉米芯30公斤,木屑20公斤,米糠15公斤。棉籽饼5公斤,白糖、轻质碳酸钙各l公斤,熟石膏粉0.5公斤。 料袋制作 将杨、榆、柳等枯干、树枝、树桩等切片粉碎,颗粒与大型电锯加工的下脚料相仿,不可过粗,以免基料颗粒间距大、保水性差,菌丝易受损断裂;也不可过细,导致基料紧实、通透性差而影响发菌效果。将豆饼或棉籽饼粉碎至末状,连同碳酸钙、熟石膏粉与主料拌匀后,按料水比1:1.5~1.7备水,糖溶于水中用于拌料。根据杨树菇产品的去向选择塑料袋,如用于外销,应选用稍大些如170xO.05x 350规格的,这样,营养充足,水分有保证,可采收两潮高品质的鲜菇。如用于内销或深加工,宜选用小规格的塑料袋,以节省发菌时间,一般140~150xO.05x 330 即可。一般每袋装干料重约300~420克,料袋湿重约500~700克左右。采用一头出菇方式时,应选用封底袋,袋口套颈圈、塞棉塞为宜;如两次出菇,则采取两头扎口(亦加棉塞)的办法。如工厂化生产,则宜选用标准聚丙烯瓶作栽培容器,如同金钱菇工厂化生产。这样易于机械化生产和管理,有着出菇整齐一致、商品质量高等明显特点。但一般农户栽培时仍宜选用塑料袋、多次采收为好。 杨树菇栽培是熟料发菌、出菇,生料或半生料均不行。料袋装好后应及时进行灭菌处理,否则,因其pH值偏低,易招致基料酸败。尤其夏季生产时,从装袋至料袋接受lOO℃以上高温灭菌宜在半天之内的时间段,如上午装袋、下午再灭菌处理,当气温30℃以上时,料袋肯定酸败无疑,即便灭菌效果再好,接种后也不会成活的。采用高压灭菌方式的,0.15MPa2小时即可;常压灭菌时,100 ℃以上需维持10小时,且期间不得添加冷水或停火降温而影响灭菌效果。 接种、培养 当高压灭菌器内压力为零,或测常压灭菌室内温度80℃以下时,即可取出料袋移入冷却室。观测袋内料温28℃以下或常温时,可置于接种箱内接种。一般每标准瓶(750毫升)谷粒种可接30袋左右,两头出菇方式的可接15袋左右。接种后迅即移入培养室发菌,室内调控温度24~28℃、相对空气湿度70%左右,培养室闭光,保持微弱通风或定时通风。 夏季高温季节生产,笔者的意见,是在年初作出生产计划后,在培养室乃至菇棚周围春季多多种植一些绿色长蔓型植物,一方面,植物起到净化环境、遮阴降温、保持覆盖环境内温湿度的作用,另一方面,绿色植物大量吸进二氧化碳,并排出新鲜氧气,恰好既为菌袋提供了有利的温、湿度条件,又为发菌和出菇提供了大量氧气,可谓一举多得,菇农朋友可在实践中体会到该建议的优势所在。 一般经约30天时间,菌丝发满全袋,但此时尚未达生理成熟,应继续培养;该阶段应配合温差(5~7℃)、湿差(10%)、光差(200勒克斯)等刺激,经约20天时间,菌丝生理成熟,个别菌袋会有原基分化。此时应打开袋口,实行搔菌处理,方法是用特制的小钩耙将菌种块扒出,并将袋口基料层厚约0.2~0.5厘米老菌皮及料扒掉、倒出。搔菌的作用是使全部菌袋的出菇面统一处在一个新的起跑线上,以达到出菇整齐一致、潮次明显、易于管理、商品质量高等目的,但应准确掌握时机,搔菌过早易招致杂菌污染,过迟则达不到刺激的作用,一般可掌握发菌50天以内、个别菌袋现出原基、大部分菌袋仍维持原状态的情况下进行。将袋口料面处理后,即应及时转入出菇管理了。 出菇管理 菇棚建造,以仿冬暖式大棚为佳;但因杨树菇耐二氧化碳能力特别弱,故一定要在墙体上留足通风孔,可分别于离地面20厘米、离墙顶20厘米,间距2米左右留两排,通风孔以圆形为好,其直径大小,可以用废旧化肥袋装满麦草后能刚好堵严为宜,既省力又方便。 杨树菇的栽培,有单头直立出菇和立体两头出菇等方式。前者也可采取架层出菇的方法,棚内设置二层出菇架,连同地面共排入三层菌袋;搔菌后的菌袋,袋口朝上,直立排于菇架上,出菇后可用废旧报纸等作纸筒套于袋口,以增加菌柄长度及加厚菌盖,从而提高其商品质量;也可在袋内覆约2厘米厚的处理腐殖土,使成小范围内覆土、保湿,从而达到提高产量的目的。立体两头出菇者,即从地面排起,无间隔,码高6~8层,排出1米左右为作业道,两头出菇即可;如采用套纸筒或套塑料筒料的方法,效果也不错。 无论采取何种栽培方式,菌袋一经搔菌处理并撑开袋口,即应用双层以上纱布(或密度较大的蚊帐布)予以全部覆盖,每天至少3次将纱布喷湿,并保持空气湿度90%,使其处于稳定的温、湿环境条件下,以利出菇整齐、健壮;套纸筒后亦如此覆盖,效果也不错,但不应使用密度大的色布或化纤布,以免造成缺氧或二氧化碳中毒。要点是,现原基后一旦覆盖纱布,必须较常规生产增加通风次数及时间,每天至少通风3次,具体通风时间根据气温而定,如气温偏高时,应以早、晚、夜为主;如遇阴、小雨、大雾、无风天气,则干脆掀膜,令其“素面朝天”,效果颇佳;如低温季节,则应以中午前后通风为好,并相应延长时间;通风应掌握尽量不影响棚温,不过大拉大温差,以防幼菇萎蔫、死亡。 在适宜的条件下,自原基分化到采收一般约需 10天以上。采收的标准:菌盖略带红色的黄褐色,较香菇要鲜艳的多,呈嫩、鲜状态,其菌盖直径5~10厘米,以5~7厘米居多,肥厚、有光泽、菌膜未破、不开伞;菌柄色白、粗壮、挺拔,直径0.3~1.2厘米、以0.3~0.8厘米者居多,基部呈浅褐或近白色。当发现出菇面整丛子实体中有2~4株菌膜破裂时,应及时采收、销售,如届合同生产,则应根据合同标准采收;采菇时“一刀切”,不可采大留小;采收后及时清理料面,刮除0.2厘米左右料层,根据菌袋失水状况确定补水与否,然后继续下潮菇的养菌、催蕾及出菇管理。采用木屑为主栽培时,生物效率一般在70%左右;棉壳、木屑混合料栽培,杨树菇生物效率可达80%~90 %,商品率一般在8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