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制大叶种扁茶新工艺
453
切换pc版

大叶种茶树芽叶肥壮、持嫩性好、白毫多,用其芽头所制扁茶壮实挺秀、白毫多、香气清纯。目前,国内多采用手工、多功能机或多机配套制作该茶。笔者试用全程(除干燥工序外)均采用上洋牌6CH60D 型振动理条机制大叶种扁茶,经过近两年的探索,试验获得成功。用该机制大叶种扁茶,茶不离锅,一气呵成。感官审评和化学成分含量测定结果表明,所制扁茶品质优秀,可与其他大叶种绿名茶媲美。 一、加工工艺 1.鲜叶摊放将采下的大叶种芽头均匀薄摊于竹簸内4~6小时,厚约2cm,以减重率6%~8%为宜。 2.杀青 采用6CH?60D型振动理条机杀青,锅温160~170℃,投叶量约 1kg,历时5 分钟左右。 3.理条 杀青叶不出锅,继续振动理条,温度控制在85℃左右,使杀青叶继续散失水分2~3分钟。 4.压扁做形 用400g重的辊压棒加压做形,温度控制在70~75℃,历时2分钟。加压时忌时间过长或棒过重,以免茶芽过多扁碎,影响品质。 5.理条干燥 做形完毕后取出辊压棒,温度控制在60~65℃,芽叶待理条机继续运作约3分钟后出锅。 6.烘干干燥 茶芽理条干燥出锅后随即上烘(不摊凉)。用自制烘笼或手拉百页式烘干机烘干即可。 二、机制和手工锅炒扁茶品质比较 1.感官审评结果比较 将蜀永3号和云南大叶种的同等原料分别机制和手工锅炒,所制扁茶分别取样进行感官审评,审评结果如表1。从表中可以看出,机制扁茶与手工锅炒的扁茶相比,前者虽在形状和匀净度方面略逊于后者,但其色泽、汤色、香气、 滋味和叶底均明显优于后者。 2.内含化学成分比较 将同一批芽头分别采用机制和手工炒制, 所得扁茶分别取样进行内含化学成分测定,测定结果见表 2。从表中可以看出,机制扁茶多酚类含量和叶绿素a 与叶绿素b的比值相对手工锅炒的要高,而咖啡碱、氨基酸、水浸出物、可溶性总糖的含量相对较低。 从加工工艺上看,机制过程温度相对较高,水分散失较快是以上结果的主要原因。手工锅炒杀青锅温一般在120~140℃,而机制为160 ~170℃,一方面高温杀青抑制了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另一方面,机制时茶不出锅,续后锅温相对手工锅炒的高,又抑制了多酚类的后氧化,多酚类物质损失较少,相对含量较高。高温加热过程还加快了叶绿体质体基粒内蛋白质的分解,释放出叶绿素。同时,由于高温,水分散失加快,既抑制了叶绿素的水解,又抑制了它的脱镁褐变,从而使叶绿素a与叶绿素b的比值相对较高。感官审评时就表现为机制扁茶的干茶色泽、汤色和叶底等因子都明显优于手工锅炒的扁茶。咖啡碱在制茶过程中含量变化不会太大,只是受热升华而略有减少,因此,制茶温度较高的机制扁茶其咖啡碱含量相对较低。氨基酸、水浸出物、可溶性总糖的含量在整个绿茶制作过程中都呈增加趋势,水分是影响它们生成的关键因子之一,高温虽然也有利于这些物质的生成,但同时也加速了水分的散失,从而使生成反应受到抑制。所以,机制茶中氨基酸、 水浸出物和可溶性总糖的含量相对较低。虽然机制扁茶和手工炒制的扁茶在内含成分含量上各有千秋, 具有不同的品质特点,但总体上均符合大叶类扁形绿名茶的产品标准。 3.效益比较 采用上洋牌6CH60D型理条机制作大叶种扁形绿茶,每台每小时可炒制5kg 芽头,而手工每小时只能炒制1kg左右。可见,采用机制工效明显提高,而且质量比手工炒制的要稳定,经济效益也显著。

下附件: 点击下载附件

点赏 点赞 0收藏

热门评论
相关百科

您可以给编辑者赏赐一定智农币

×
  • 5智农币
  • 10智农币
  • 25智农币
  • 50智农币
*注意事项:1人民币=100智农币
  当您的智农币不足时将会从您的账号余额中扣除相应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