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是困扰我国北方农区的主要问题之一,山西、河北等地近年来示范推广了以抗旱增收为目标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在抗旱节水、保护生态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值得各地借鉴。 保护性耕作与全面翻耕土壤的传统耕作方法不同,是采用大量的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减少耕作到只要能保证种子发芽即可,并主要用农药来控制杂草和病虫害。由于它有利于保水保土,所以称为保护性耕作。保护性耕作由四项关键技术组成,即:免耕播种技术,使用特殊的免耕播种机将种子播在有秸秆覆盖的地表上;秸秆残茬处理技术,对秸秆残茬及地表需要进行粉碎等处理;杂草控制技术,靠除草剂或表土作业来控制杂草;深松技术,在地表覆有秸秆的情况下使用深松机具进行松土。目前这一技术已在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推广。 中国农业大学从1991年起,在山西省一年一熟地区进行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系统试验,结果表明:采用这一技术可减少水流失60%、土壤流失80%左右,能减少农田扬沙,抑制沙尘暴,并能增加土地肥力,增加产量15%-17%。如今,在山西推广保护性耕作总面积已达10多万公顷。河北省去年推广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面积达1879万亩,增效明显。在此基础上,去年秋天在邢台、元氏等18个县进行了小麦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据测算,小麦保护性耕作技术每亩可节约作业成本30元。 过度开垦和不适当耕作使土地沙漠化严重,沙尘暴越来越严重。据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对北京地区沙尘暴进行专题研究表明,产生沙尘的地表物质以粉尘为主,其颗粒直径多在0.063到0.005毫米物质为主体,这些颗粒不是来自沙漠戈壁的粗沙粒而主要是来自农田。有关专家认为,要解决农田冬春裸露易起沙尘的问题,有必要推广与全面翻耕土壤的传统耕作方法不同的保护性耕作,以庄稼的根叉固定土壤,这样可以收到和种草种树相近的防沙治沙效果。
下附件: 点击下载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