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WTO,全程保鲜的“洋水果”将大量涌入国内市场,消费者一年四季都能吃上新鲜的水果。由于保鲜贮藏能力严重不足,国内水果市场“挤破了头”的短期销售不仅使价格难以“坚挺”,而且也无法与“洋水果”进行长期的市场对垒。 资料显示,我国年产水果达6000万吨以上,但长期以来只重视水果生产技术,缺少对后期保鲜技术的投入,不仅使大量好果子“赶不上”好价钱,而且因保鲜不佳而造成的水果腐烂损耗达25%至30%,折合人民币约750亿元。 业内人士呼吁,大力提高水果贮藏能力和水平,拉长销售“战线”,是提高我国水果竞争能力的当务之急。 以新兴水果大省陕西为例。今年陕西水果大丰收,总产达500万吨。得益于品种结构调整和市场开拓,元旦前全省水果已销售337万吨,占总产量的64%。销售进度比往年加快,大量鲜果变成现钱,让果农得到了实惠。但有关专家认为,无论是以往销售旺季的“卖难”,还是当前市场波动中的“卖易”,都暴露出水果主产区贮藏能力低下的问题。在欧美以及日本等水果产区,已实现自动化控制温度的气调库保存。我国水果的采收存放则相对“粗放”得多。目前,陕西全省冷藏和气调库贮藏能力也只有20万吨,仅占果品总产的4%,远低于发达国家。在采收季节,可以看到一堆堆苹果散乱地堆放在园间地旁、房前屋后,大量新摘的苹果简单地存放在家里,在陕西水果产区,大部分苹果则在果农自制的土窑洞贮藏。 陕西省果业局办公室副主任张小平说,贮藏能力的高低是水果产业化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欧美发达国家遵循“三三制”原则,即从水果采摘到次年收获的八九个月时间,水果销售分为近、中、远三个时段,每个时段的销售量约占总产量的三分之一。这样使得水果常年持续平稳供应,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有利于“待价而沽”。而我国苹果等北方水果的销售主要集中在国庆、中秋、元旦和春节短短两三个月。销售“旺季”供大于求,价格难以实现“最优”,“淡季”则无货可供。 一些果业专家认为,生产管理水平低下本来就使我国的优质果率不高,产后处理水平的提高对果品增值非常有效。据测算,如果陕西省下大力气提高冷库和气调库贮藏能力,使苹果销售达到“三三制”,即使生产管理水平不变,水果行业也可以在年创收上百亿元的基础上再增值15亿元以上。 其实,水果冷藏技术难度并不大,关键是投入问题。据介绍,一个500吨的中型气调库前期投入需500万元。如此巨额投入,一家一户的果农很难拿出来,这就需要主管部门改善投资环境吸引民间投资。 一些地方在这方面已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地处陕西省渭北苹果优生区的洛川县,近两年通过划出专用场地,制定优惠政策,共吸引投资2000万元,提高高标准水果储藏能力2000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