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姜吉禹找到治理沙漠良方
435
切换pc版

沙漠怎能什么也不长? 农民姜吉禹找到治理沙漠良方 如同沙漠里看到了绿洲,大连农民姜吉禹的研究成果让内蒙古农牧民看到了希望——他们种植的菊芋正在干旱的科尔沁近万亩沙地和沙丘上顽强地生长着,并已形成植被。 这种种植菊芋治理沙漠的方法,被治沙专家称为目前“治理沙漠成本低、见效快的最佳方法”。他们认为用菊芋这种生态经济型植物治理沙漠,不仅能治沙固沙,而且因其具备沙地产业化经营发展潜力,将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具有广泛应用价值。 发明人是大连市旅顺口区长城镇长岭子村一位普通农民。60岁的姜吉禹,原来在村里负责绿化工作。1996年他到内蒙古通辽看望朋友时,目睹沙漠化给当地造成的危害,受到很大触动,同时也很不服气:“沙漠上还能什么也不长?” 回到大连,倔强的姜吉禹就查阅资料,开始了艰难的研究。他先是找到野蒺藜、苍术等植物,效果都不好。 最终他选中了菊芋。他将菊芋分别种植在沙丘、排碴场、瘠薄石砾地以及垃圾场上,并模拟沙漠进行试验,1997年取得初步成功。 1999年4月,姜吉禹来到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奈曼旗,他无偿提供种子,在1000亩沙漠地上进行试验,又获得成功。姜吉禹回忆说:“那年是历史上少有的干旱、少雨,连有‘沙漠之王’之称的桔桔梗也干旱死亡,我的菊芋却顽强地生存下来,并形成植被,在秋季还结出地下块茎。” 就在这年春天,姜吉禹还与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白音他拉乡政府合作,种植菊芋2420亩,作为菊芋繁育基地。 去年10月,奈曼旗白苇穿沙公路工程指挥部又划出一万亩沙丘地,提供给姜吉禹所在的大连旅顺姜禹菊芋农场,准备建立一个万亩规模的菊芋防沙带。 姜吉禹的成果引起治沙专家的注意。去年春天,辽宁省固沙造林研究所引进了姜吉禹培育的菊芋种子,并按其专利“种植菊芋治理沙漠的方法”,在沙漠治理示范区——科尔沁沙地的流动沙丘上种植了400余亩。 结果让专家们欣喜不已:“尽管今年特殊干旱,降雨量极少,加之高温,整个农作物都深受其害,但在沙漠上,已种植的菊芋长势非常好。扒开沙面菊芋的地下根系密密麻麻地伸入沙下,挖到1米深还能用肉眼看到菊芋的根系,并开始结实,达到固沙、治沙、改变沙漠的生态效果。” 辽宁固沙造林研究所吴祥云博士介绍,菊芋俗称洋姜,原产于北美洲,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它不仅耐寒,而且耐旱、抗风沙、无病虫害,繁殖力极强,每年成倍增长。菊芋还是一种难得的生态经济型植物,每亩地可产块茎1500公斤左右,在不影响固沙的情况下从第三年起就可进行适当收获。它的块茎可以食用,又可进行深加工,制成淀粉、菊糖、食品添加剂、酒精、保健品等。菊芋的叶和茎杆则可做饲料。因此,菊芋在治沙、固沙的同时,还具有很大开发利用价值,特别适合开展沙地产业化经营。 白音他拉乡副乡长路通告诉我们,菊芋治沙投资低,每亩地仅需四五十元人民币,再加上生态效果明显,经济效益可观,深受农牧民的欢迎。 目前,姜吉禹已在大连的庄河、北京房山等地建立了3000多亩的种子繁育基地。国家林业局去年6月将此项目列入2001年林业治沙贴息贷款项目,辽宁省政府也准备在全省推广这个项目。

下附件: 点击下载附件

点赏 点赞 0收藏

热门评论
相关百科

您可以给编辑者赏赐一定智农币

×
  • 5智农币
  • 10智农币
  • 25智农币
  • 50智农币
*注意事项:1人民币=100智农币
  当您的智农币不足时将会从您的账号余额中扣除相应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