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认为该研究成果居于国内领先水平 近日,记者在佛山科技学院召开的“草菇原生质体融合育种研究”成果鉴定会上获悉,该院农学系利用现代生物工程原生质体融合育种技术,成功地选育出草菇新品种Vp—2、Vp—3。专家们实地考察后认为,该研究成果数据可靠,技术新颖,品种表现良好,种性稳定,菌丝生长健壮,爬料速度快,抗杂能力强,子实体结实,基部紧凑,个体适中,兼备双亲优良性状,生物特性明显优于目前生产使用的当家品种。鉴定专家一致认为,该研究成果居于国内领先水平。 据项目鉴定委员会主任、省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丘元盛介绍,该项目成果具有技术的前瞻性和研究的独创性:采用超声波处理结合溶壁酶酶解,很好地解决了草菇细胞壁裂解的难题,为原生质体融合育种提供了大量原生质体,完善了草菇原生质体制备和融合技术;创造性地利用不同草菇品种间存在拮抗作用进行融合子初筛,利用不同草菇种间分解脱脂牛奶、可溶性淀粉、聚半乳糖醛酸等物质的能力差异性,定量检测融合子与亲本间的酶分解能力,通过DNA随机多态性差异检测进而确定融合子,技术操作新颖,为食用菌育种开辟新途径;开创性采用液氮研磨与溶壁酶酶解相结合提取草菇菌丝DNA技术,获得高纯度遗传物质,圆满解决草菇等真菌DNA提取过程中破壁困难和纯度不高等技术难题,实现现代分子生物学水平格测融合子的技术性飞跃。 该项目主持人、佛山科技学院农学系温海祥副教授对记者说,草菇是华南地区食用菌主栽品种,也是我国食用菌出口量最多的名优品种。草菇传统自然育种方法是采用孢子增殖或子实体分离技术,工序繁杂,手段落后,种性表现差,品种资源短缺,难以适应生产需求。该研究培育出的草菇新品种,经生产表证具有以下特点: 1、菌丝体生长速度快,菌丝健壮,爬料力强,在棉籽壳培养基质上,原种生长9天满瓶,栽培种生长7—8天即满袋。播种栽培仅3—4天便吃透培养料。 2、子实体商品性好,横切直径为2·06—2·32厘米,室内存放24小时开伞率为15%—16%,底座紧凑,直径小于1厘米,开伞速度比亲本慢,适宜广东地区栽培。 3、生育期适中,全生育期为15—18天,适宜夏初延秋种植,尤其是广东稻作区稻草栽培。 4、丰产性好,一般生物转化率27%以上,比亲本V5产量提高10%。商品外观性状优于V38。生产条件好,利用破籽棉室内巴氏消毒栽培,其生物产量高达40%。目前,该品种在南海、顺德、三水、清远、肇庆等地大面积规模化推广栽培,菇农反映良好。预计年生产菌种投放量可达300万瓶(袋),年增经济效益突破1500万元。 温海祥副教授建议,优质高产栽培草菇Vp—2、Vp—3,必须把握好以下关键环节: 1、选择生长适龄的菌种,一般是菌丝长满菌袋、生长时间7—10天的为好。 2、培养料基质要严格发酵消毒,最好投放多菌灵、甲醛、高锰酸钾液等消毒药与培养料混合发酵、杀菌,并适时适量补充石灰,以调节培养料酸碱度,中和酸性。 3、抢温播种,培养料温度降至40℃即可播种覆膜。 4、子实体初露至豆粒个大时严防喷水,否则会引起大面积菇蕾萎蔫,影响产量。 5、采完初潮菇后,及时清除菇床,补充营养液,喷足水分,保温保湿,适时通风透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