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结果为保护亿万农民健康,开发高效低毒农药提供了依据 混配农药中毒率显著高于单一农药的中毒率,接触混配农药是发生农药中毒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这一结论出自“九五”国家科技攻关课题“混配农药中毒的防治研究”,这也是我国首次进行的大规模混配农药中毒发病情况及危险因素的调查。该课题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等来自全国的7家单位协作完成。 课题负责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何凤生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说,我国农作物常年病虫害发生面积达 35亿~40 亿亩次,全国有15 个以上省份在农业生产中必须大量使用农药。20世纪 90年代后,为克服害虫抗性,提高杀虫药效,农民普遍将农药自行混配;同时,国内农药厂家也因各种原因转向生产农药混配制剂,以致近年来我国混配农药的品种及产量剧增,混配农药中毒的病例日渐增多,并已成为当前广大农村劳动人群重要的职业卫生与公共卫生问题。 在混配农药中毒的流行病学研究中,课题组对农药中毒高发的山东嘉祥县和江苏如东县共2179名混配农药(有机磷+拟除虫菊酯)施药员及2615名有机磷单剂施药员(对照)进行大规模横断面调查,发现混配农药中毒率为10.10‰,显著高于单一农药组的中毒率(2.29‰);接触混配农药发生中毒的危险性比有机磷单剂高4.4倍,并首次提出了接触当前的混配农药是农药中毒的重要危险因素,这一结果为广大农民有针对性地预防混配农药中毒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课题组还从流行病学、生物标志物、毒理学和临床等四个方面对混配农药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并取得多项成果。初步阐明了农药混配后毒性增加的机制,在国内外首先发现农药混配后增毒效应与其毒代动力学变化有关。在对8种有机磷杀虫剂、 6种拟菊酯杀虫剂及3种氨基甲酸酯杀虫剂 相混配的13种二元混剂进行的联合毒性实验中,发现绝大多数混剂呈增毒效应或协同作用; 经毒代动力学研 究证实,混配农药在生物体内的代谢消除速率明显减慢,半消除期延长。以上研究结果为优选开发高效低毒的农 药提供了毒理学依据。 课题组的科研人员还在国内外首先建立甲基对硫磷单克隆抗体酶联免疫测定法;研制成功了可测定乙酰胆碱酯酶、血红蛋白及血糖的便携式多功能生化仪,这些新技术、新方法对我国当前应用最多的含有机磷的混配农药的监测、中毒诊断、治疗及预防等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