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造秧田主要病虫发生趋势预报
567
切换pc版

七月中旬是我市晚造播种阶段,又是早稻大面积收割期,随着早稻的收割,大量害虫将转移到晚造秧田发生为害。预测秧期发生的主要害虫有钻蛀性害虫(三化螟、大螟、二化螟及部分历史发生区的稻瘿蚊)和叶面害虫(稻蝗、稻叶蝉、稻纵卷叶螟)等。 三代螟:早造小发生。综合各地调查,二代白穗率极轻,仅为0.01%以下,平均亩存虫20头,比上年同期下降了近六成。但部分地区存在少数漏治或因雨天影响防治效果的田块,螟害率仍有1%,亩存虫150~300头。同时,大螟、二化螟在局部地方有上升的势头。预测第三代偏轻发生,秧田螺害局部中等发生。根据发育进度结合期距推算盛发高峰期为7月5~13日,螟卵孵化高峰期为7月12~20日。 稻瘿蚊:早造轻微发生,调查早稻后期无效分蘖,大面积仅见零星“标葱”。历史发生区的“葱管”也很少,仅在山边田段查到少量虫株;从化站和增城市农科所监测点等调查,平均标葱率2.13%,亩“葱管”333~457条,部分田块标葱率7%,亩“葱管”1400条,最多的3600条。目前多为乙型葱管。预测第四代盛发期7月10~18日(部分历史稻瘿蚊区秧田发生),第五代盛发期8月1日~8月9日,在部分历史发生区晚稻本田前期发生。 此外,早稻后期部分地区叶面害虫稻叶蝉、稻煌、稻纵卷叶螟存有一定虫源,这些虫源大部分将转到晚造秧田为害。 广东省气候中心预报,7月份有4次主要降水过程,其中上旬末中旬初和中旬中后期有大暴雨。此期间正值秧期害虫盛发期和晚造播种阶段,多雨天气有利钻蛀性害虫的产卵,孵化和钻蛀。 防治意见: 晚造秧田是多种害虫集中发生为害的场所,也是多种害虫过渡到晚造的桥梁田。因此,落实秧田防治是保护秧苗齐苗健壮和压低晚造本田虫源基数的重要措施。 1、早稻收割后及时犁耙沤田,减少病虫源。 2、选用抗病虫品种,做好种子消毒,真菌性病害发生区用70%甲基托布津700倍或20%三环唑500倍液,细菌性病害发生区用强氯精500倍作种子消毒,预防种传病害的发生和流行。 3、推广塑盘育秧,调整播种期可避过第三代螟虫和第四代稻瘿蚊等钻蛀性害虫的盛发高峰,减轻为害。 4、稻瘦蚊发生区,亩用3%米乐尔1.5公斤或3%呋喃丹3公斤混细土施于秧盘作底药。 5、重施送嫁药,亩用18%杀虫双250毫升或50%杀虫单100克加敌敌畏100毫升兑水75公斤喷雾。

下附件: 点击下载附件

点赏 点赞 0收藏

热门评论
相关百科

您可以给编辑者赏赐一定智农币

×
  • 5智农币
  • 10智农币
  • 25智农币
  • 50智农币
*注意事项:1人民币=100智农币
  当您的智农币不足时将会从您的账号余额中扣除相应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