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头花在云南称红芋或花芋(以下简称“红芋”),分类上属于紫芋种(Colocasia tonnimo)。栽培历史悠久,全省都有分布。而以滇中地区和滇南滇西栽培普遍。球茎、叶柄和花茎均可食用,而以花茎的风味最佳,在市场上列为时鲜蔬菜,价值较高,因此以采收花茎为主要栽培目的。 我国是芋的原产地之一,自古栽培,分布很广。在多种多样的生态条件下,经历了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育,形成了丰富的类型和品种,过去主要根据生长发育特性和球茎分蘖习性等,把芋分为多子芋、魁芋和多头芋三类;张志(1984)主要根据食用部除把上述三类归属为茎用变种外,增加了叶用芋变种。这一园艺学分类法已较全面,但因红芋这一类主食花茎的芋,又无法归属而略显不足。如在张志的分类法中再增加一个花芋变种似更全面。 特征特性 红芋的弦线状根很发达,淡红色,主要着生于母芋的中下部,大的子芋上亦有着生,均系不定根。根毛少,主要以不定根,上的侧根替代根毛的作用。红芋的叶盾形,无茸毛,正面绿色,反面粉红色。叶柄肉质,基部粗,上端细,下部鞘状,内包叶和花序。红芋的茎有地下的球茎和地上的花茎。球茎除母芋外,还有子芋。由种芋的中央主芽所形成的母芋,较大,呈球形。子芋着生于母芋的中下部,一般小而少,形状大小不一。种芋除中央抽生新株外,其他各节的叶腑,栽植前如不抹去亦能萌生新株,因而形成多头母芋的植株。由主芽长成的新株,生长势旺,叶柄粗肥而叶片大,一般花茎抽得多。由侧芽长成的新株,生长势强弱不一,强的亦能抽生花茎。因此栽种前一般都抹去侧芽,使养分集中,多抽生花茎。中央的母芋为10节,下部几节满被棕色毛皮;子芋为6~7节,每节都着生皮毛。母芋的每一叶鞘内都都有一腋芽,下部3~4节的腋芽不发达,常为隐芽,4节以上的腋芽,初为营养芽,继而花芽与营养芽相间而生。每一花芽先后抽生花茎2~3根,还有1~2根不抽出。每一母芋上能抽花芽多少,主要决定于母芋的营养条件,一般抽生5~9根。花茎肥嫩,紫红色,高50~100cm。 红芋较耐低温,球茎能在地下安全越冬。忌连作,选择黑色的肥沃壤土和砂壤土。喜肥耐肥,要重施基肥和适当追肥。 栽培要点 红芋宜于惊蛰至春分栽种,最迟不要过清明。栽植前土壤应深翻炕垡、细碎平整,开沟深栽,行株距为65cm左右,667m2栽1700~1800塘,每塘栽种芋1个,深40cm左右。种芋栽下后,施上大粪或厩肥,即可覆土。 栽植后的主要管理工作,一是灌水,二是中耕、除草和培土。前期需水不多,至立夏和小满期间,因天气干燥,需水量大,应及时透灌。如灌水不足,将影响产量。在芋叶封行前要勤中耕、除草,芒种尾起,结合中耕进行培土。培土是红芋丰产的关键技术之一,一般要进行三次。每次培土时,如有缺肥现象,可适量追肥。 采收和种芋保存 红芋一般于4~5叶后抽生花茎,7~8月陆续采收。18~10月收割叶柄。叶柄必须在倒伏前收割完,否则不易煮烂。叶柄收完后,可视需要随时挖取球茎。667m2可采收300~500kg,叶柄500kg,球茎250~500kg。 红芋主要选择大母芋作种芋,子芋亦可作种芋,但很少抽生花茎。种芋的保存,在地下水位低的地方,可任其在地里越冬、并可在其上点播蚕豆,来年蚕豆采收后,再挖出种芋。如地下水高的地方,于11~12月间挖起,另择地密排,深度在17cm以上。来年栽种前半月,浇透水,促使发芽,栽植时再挖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