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霍乱的防治措施
353
切换pc版

禽霍乱又称禽出败,是一种危害家禽和野禽的接触性传染病,也是危害养鸭业最重要的传染病之一,许多国家都有发生,所以也是重要的检疫对象。 禽霍乱的病原是多杀性巴氏杆菌禽型菌株,它是一种不溶血的格兰氏阴性小杆菌,新分离的细菌有荚膜,呈两极染色。培养菌荚膜消失,两极染色也不明显。多杀性巴氏杆菌按荧光性分类有3个型:①FG蓝绿色荧光型,对猪、牛是强毒,对家禽毒力弱;②FO桔红色荧光型,对家禽是强毒,对猪、牛、羊毒力微弱;③无荧光的NF型,无毒力。也可以按菌体和荚膜的血清型分类。菌体抗原分为1-12的12个血清型,荚膜抗原分为A-E的5个血清型,菌体抗原与荚膜抗原再组合又构成16个血清型,对鸭等禽毒力较强的是,5∶A,8∶A,9∶A等血清型。各血清型对动物的致病性不同,各型之间可以互相转变,荧光性也可转变,其毒力也随着改变。 本菌抵抗力弱,直射阳光下数分钟即死亡,一般消毒药数分钟可杀死,但在腐败禽体中可生存1-3个月。本病对各种家禽如鸭、鸡、鹅、鸽、火鸡和野鸭、海鸥、天鹅等飞鸟都有易感性。病鸭和其他病禽是本病的传染来源。本病的流行有不明显的季节性,南方多发生于秋季。从发病的年龄看,各种日龄鸭均可发生,但1个月龄以上鸭发病率较高。 临床症状 潜伏期长短不一,最短的只有几个小时。临床上最急性的常不见症状而突然死亡,病鸭多呈急性经过。主要特征是高热、败血症和剧烈的腹泻。①病鸭体温高至43-44 ℃,精神沉郁,羽毛松乱,缩头闭目,食欲减退,渴欲增加。②病鸭脚软无力,走路摇摆,常伏地不动。③病鸭怕水,不愿下水活动,或独自浮在水面不动。④病鸭呼吸困难,口鼻流出带泡沫的粘液,常出现摇头症状。⑤病鸭剧烈腹泻,肛门四周羽毛粘粪,羽毛潮湿。最后衰竭死亡,病程1-2天。雏鸭多为慢性,多见多发性关节炎,脚麻痹,发育迟缓。可见产蛋鸭病死在产蛋窝内。 病理变化 主要为败血性病理变化,肉眼可见的表现为浆膜和粘膜上有小点出血,具有诊断意义。可见肝脏表面有针头大小、灰白色、边缘整齐的坏死点,脾脏肿大、表面有大小不等的坏死点,心冠沟、心内膜、心外膜出血和心包积液,肺充血和出血,十二指肠和直肠粘膜出血,腹腔内、胃和肠系膜脂肪表面出血。 防治方法 1、本病的病原菌有一定的条件致病性。通过搞好清洁卫生、彻底消毒,定期使用敏感药物防止病原进入,加强饲养管理,消除可能降低机体抵抗力的因素和定期的预防注射提高机体免疫力,可有效地防止本病的发生。 2、本病对青霉素、庆大霉素、土霉素、磺胺类药和喹乙醇等多种药物敏感。在受本病威胁的鸭场,可根据本场用药史,交替使用作预防或治疗。 3、应用疫苗是预防本病的有效方法。目前用于禽霍乱的疫苗有亚单位苗、弱毒苗和灭活苗三大类。各种疫苗用于预防本病均有一定的效果。亚单位苗是用菌体荚膜抗原蛋白制成,用于20日龄以上鸭,免疫期为5.5个月,效果好但价格贵,一般用于雏鸭首免,5日龄即可注射,皮下注射1头份。二免于20-30 日龄进行,皮下注射弱毒苗或灭活苗1头份,种鸭每年注射2次,剂量每次1-2头份。油乳剂灭活苗,用于2个月龄以上鸭皮下注射1毫升。注射2周后产生免疫力,免疫期为9个月。弱毒疫苗是弱毒菌株(G 190 E40)制成,对3个月以上鸭肌肉注射鸡3倍量(即6000万个活菌),注射后3天即可产生免疫力,免疫期为3.5个月。有疫情发生时,病鸭立即隔离治疗,及时采用灭活苗作紧急预防接种,同时使用抗生素加强近期防治,经15-30天后,以弱毒疫苗加强免疫1次,或使用荚膜亚单位苗,每鸭注射1毫升,可迅速控制本病的流行,免疫力也可维持到上市。

点赏 点赞 0收藏

热门评论
相关百科

您可以给编辑者赏赐一定智农币

×
  • 5智农币
  • 10智农币
  • 25智农币
  • 50智农币
*注意事项:1人民币=100智农币
  当您的智农币不足时将会从您的账号余额中扣除相应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