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长寿基因育种技术”对粮食储藏的应用价值
605
切换pc版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水稻遗传育种实验室和中国科学院离子束生物工程实验室最近完成一项基因育种技术,在国际上首次破译了水稻的“长寿基因”,大大延缓了稻谷储藏的陈化变质期限,对我国的粮食储藏具有重大的应用价值。 据课题组负责人吴跃进博士介绍,稻谷中所含的三种脂肪氧化酶Lox,是影响稻谷陈化变质、虫蚀率等耐储藏特性的主要因素,其中脂肪氧化酶Lox2和Lox1的缺失能延长稻谷陈化变质时间,脂肪氧化酶Lox3的缺失能降低稻谷的虫蚀率。通过离子束诱变育种等高科技手段,安徽省已培育出“皖鉴2090”等Lox缺失的新稻种。一般稻种在室内自然条件下只能储存24个月,且发芽率已降低至50%以下;而“皖鉴2090”在已储藏42个月时,发芽率仍高达98%以上,丝毫没有陈化痕迹。普通稻种储存42个月时虫蚀率在13%至33%之间,而Lox3缺失的新稻种虫蚀率可降至5%以下。 农业部的资料显示,我国常年水稻播种面积约5亿亩,占世界播种总面积的22.8%;年均生产稻谷约1.66亿吨,占世界稻谷总产量的36.9%。我国国有粮食企业储存的稻谷维持在5000万吨左右,而农户自储稻谷总量还要高于这个数字。稻谷储藏集中于气候湿热的南方导致霉变量大、农户自储粮比例过高导致虫损率高(抽样测算出的农户储粮年虫蚀率在12%以上),专家估计这两项损失每年不低于100亿元。 “长寿基因”新稻种的问世将对我国的稻谷储藏产生重大影响。据粮食专家测算,国家财政按每公斤稻谷每年0.04元给国有粮食企业拨付储管费用,仅此项即每年可为国家节约财政支出约40亿元。全国国有粮食企业、农户每年因储备粮变质造成的商品粮质量下降,损失不低于200亿元,而长寿基因新稻种可推迟稻谷陈化变质期1-2年,若新基因稻种得以普及,等于每年新增至少200亿元的收益。实验结果表明,基因新稻种对虫害的抗蚀能力比常规稻种强3至8倍,按全国常年8000万吨稻谷的较低储量、以平均降低虫蚀8%计,基因新稻种每年至少可省下约640万吨的稻谷。另外,基因新稻储存时间长,也为国家在大面积水旱灾害时期完善种子储备提供了便利。基因新稻种的综合经济效益非常巨大,安徽省农业和科技部门呼吁国家有关部门尽早形成合力,早日建设基因新稻种的推广体系。

下附件: 点击下载附件

点赏 点赞 0收藏

热门评论
相关百科

您可以给编辑者赏赐一定智农币

×
  • 5智农币
  • 10智农币
  • 25智农币
  • 50智农币
*注意事项:1人民币=100智农币
  当您的智农币不足时将会从您的账号余额中扣除相应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