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防疫体系日臻完善,动物健康更有保障。畜禽产品产量稳居世界第一位,提高了畜禽产品质量,让城乡老百姓吃上了“放心肉”,畜产品出口贸易也稳步增加。 自1998年以来,国家投入近20亿元,加强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在23个省实施了动物保护工程;在6个省部分地区建设了无规定动物疫病示范区,初步实现了疫病的区域化管理;在西部省份建设的动物防疫、冷链体系以及在12个畜牧主产省的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基本解决了市、县级防疫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动物疫病国家级实验室的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基本建成了口蹄疫、猪瘟、禽流感、新城疫的参考实验室以及国家疫病诊断实验室和外来病跟踪检测实验室;全国已建成300个疫情测报站,150个边境动物疫情监测站,这些测报站和原有各基层畜牧兽医站一起,构成了相对完整的疫情监测体系。 2001年以来国家重点建设的四川盆地、辽东半岛、胶东半岛、吉林松辽平原和海南岛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示范区项目,目前成效较为显著。项目区动物疫病得到较好控制,生猪、家禽和大牲畜死亡率均有较大幅度下降。在全国畜产品出口一度下滑的形势下,2002年示范区畜产品出口势头强劲,畜产品出口总量达50多万吨。 在基础设施建设的带动下,一系列重大动物疫病防治规划、应急预案得以实施。通过这些预防措施的落实,我国已经基本消灭了牛瘟、牛肺疫,一些重大疫病得到有效控制,抵御了疯牛并裂谷热等外来疫病的传入,猪、牛、羊的发病死亡率逐年下降。 另外,2002年以来,我国对牲畜实行了免疫标识制度,通过对牲畜佩戴耳标,建立档案,为饲养环节全程监管、疫情信息反馈创造了良好条件,为我国畜产品安全和疫情追溯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奠定了基矗从今年1月1日在全国推行以来,猪、牛、羊的耳标佩戴率均达到50%以上,流通领域佩戴率超过85%。 近年来,动物检疫监督体系建设也取得明显进展。产地检疫工作中认真落实“到村、到点、到户”的规定,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加强了对运输环节的监督,屠宰检疫坚持在国家定点屠宰场内与屠宰同步实施,头、蹄、内脏、胴体对照检查。各地还严厉查处和打击了一批严重违法违规的检疫人员,震慑了动物防疫检疫监督队伍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不法之徒。检疫监督工作的有序开展,有效防止了染疫畜禽进入流通,避免了疫情扩散和威胁人民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