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常见虫害防治
581
切换pc版

稻飞虱 稻飞虱以成虫和若虫群集在稻株下部取食为害。用刺吸式口器刺进稻株组织,吸食养分;雌虫还用产卵器刺破茎杆组织,被害稻茎,初期在表面呈现许多不规则的长条形棕褐色斑点,严重时稻茎下部变成黑褐色,以致倒伏、枯死。 形态特征:长翅型褐飞虱雌成虫为褐色至暗褐色,雄虫为黑褐色,体背面从头顶至小盾板为褐色或黑褐色。复眼灰绿色或黑褐色。头胸部和翅都有油状光泽。短翅型雄虫的前翅伸达腹部 2 / 3 左右,后翅仅现翅芽,翅尖较园钝,其余形态与长翅型雌虫相同。雌虫腹部 9 节,第一至三节短而紧靠,第六至八节特别宽大。长翅型白背飞虱头部颜面有2 条黑色纵沟;复眼黑色。体灰黄色,有黑褐色斑。头顶显著突出,小盾板中央有白色或黄白色长斑,斑点五角形,后端稍大。雌虫白斑两侧深褐色。前翅半透明,翅斑明显。腹部腹面黄白色,产卵管黄棕色。雄虫小盾板两侧黑色,前端相连,腹部腹面黑褐色,末端呈筒状。短翅型雌虫 3-4 mm,腹眼黑褐色,体灰黄色,翅斑黑褐色,整个小盾板大多数呈黄白色,腹部肥大,腹部前端及两侧有黑斑,产卵管棕色。 防治方法 防治稻飞虱要以农业防治为基础,保护和利用天敌,加强预测预报,在关键时期对重点田块要适时合理地施药防治。掌握 2、3 龄若虫盛发期施药。药剂选用 25% 扑虱灵可湿性粉剂 30-50 g / 亩或 10% 吡虫啉可湿性粉每亩 10-20 g 兑水 50 kg 喷雾。 三化螟 形态特征:成虫:雄蛾体长 8-9 mm,翅展 18-22 mm,头、胸部背面和前翅淡灰褐色。复眼灰黑色。前翅近三角形,中央具 1 小黑点,自翅尖至内缘中央附近有一条暗褐色斜带,外缘有 9 个小黑点,前面 7 个较明显,缘毛与翅同色。后翅灰白色,外方稍带淡褐色,具臀脉 3 条,缘毛几为白色,腹部细瘦,灰白色,基部 3 节黄褐色。雌蛾体长10-13 mm,翅展 23-28 mm,体黄白色或淡黄色。前翅淡黄或黄色,向外方色较深,中室下角具有 1 个明显的黑点,缘毛黄色。腹部末端具有淡茶褐色或淡黄褐色毛,产卵后脱落。幼虫一般 4-5 龄,老熟幼虫体长约 21 mm,头淡褐色或黄褐色。胸腹部黄白色或淡黄绿色,淡绿色的背血管似背线外,无其他纵纹,气门淡茶褐色。 防治方法:防治三化螟要狠抓消灭虫源,综合运用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物理防治、保护天敌等技术措施,各地情况不同,必须因地制宜。使用药剂治螟,既要考虑治螟效果,也要考虑避免杀伤天敌,减少农药残毒、降低生产成本。为了减少施药次数和用药面积,须勤查虫情,结合苗情,定防治对象田和施药适期,做到合理用药。水稻破口期和抽穗期(80%)这两个时期是药剂防治的关键时期,其次是秧田期,大田分蘖期至孕穗期,当每亩卵达 30 块时要立即施药防治(卵孵高峰期)。药剂可选用 18% 杀虫双水剂每亩 200ml 加 BT 乳剂 100-200 ml 或加有机磷类药剂,20% 三唑磷乳油每亩 100-200ml、90% 杀虫单可湿粉每亩 50 g等。施药时田间要有水,药液要施足(每亩 100-150 斤)。 二化螟 形态特征:成虫:雌蛾体长 14.8-16.5 mm,翅展 23-26 mm。头小,触角丝状,复眼半园形,黑褐色。体灰黄,前翅灰黄色,略显长方形,沿外缘有 7 个小黑点,后翅白色,略显三角形。腹部为纺锤形,被灰白色鳞毛,末端不生丛毛。雄蛾较小,体长 13-15 mm,翅展 21-23 mm。前翅中央有一个黑斑,下面还有 3 个不明显的小黑斑。翅色体色均较雌蛾为深,腹部较雌蛾为瘦,呈圆筒形。其它与雌蛾同。幼虫:多数为 6 龄。幼虫初孵化时为淡褐色,头为淡黄色,背部有 5 条棕色条纹,以后棕色条纹渐次明显。成熟幼虫头部胖大腮为棕色外,其余部分为红棕色。体色淡褐,条纹呈红褐色。 防治方法:参考三化螟。防治指标,移栽田稻枯鞘率达 5% 以上应立即施药。

下附件: 点击下载附件

点赏 点赞 0收藏

热门评论
相关百科

您可以给编辑者赏赐一定智农币

×
  • 5智农币
  • 10智农币
  • 25智农币
  • 50智农币
*注意事项:1人民币=100智农币
  当您的智农币不足时将会从您的账号余额中扣除相应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