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传染性鼻炎的诊断与防治
540
切换pc版

鸡传染性鼻炎是由副鸡嗜血杆菌引起的鸡的一种急性呼吸道疾病。本病分布于世界许多地区,在生长发育鸡群和产蛋鸡群均可发生,引起淘汰鸡数量增加和产蛋量显著减少,给养鸡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笔者对河南省某鸡场鸡传染性鼻炎进行了系统诊治,现将情况报道如下。 一、发病情况 2002年1月,该场饲养的6700只蛋鸡于140日龄开始发病,且发病鸡连续不断。发病率达85%,病程 4周左右。经采取防治措施后,95%痊愈。 二、临床症状 病鸡精神委顿、垂头缩颈、食欲明显降低。病初鼻孔流出水样分泌物,继而转为浆液黏性分泌物;鸡只有时甩头、打喷嚏、眼结膜发炎、眼睑肿胀,有的流泪;一侧或两侧颜面肿胀,部分病鸡可见下颌部或肉髯水肿。鸡只生长发育不良,病的后期有个别鸡只因瘦弱而死亡。 三、病理变化 鼻腔和眶下窦为急性卡他性炎,黏膜充血、肿胀,表面覆有浆液或黏液性分泌物;眼结膜充血、肿胀;部分鸡可见下颌及肉髯皮下水肿;窦内积有渗出物凝块,后成为干酪样坏死物。 四、诊断 1.涂片镜检取病鸡眼、鼻腔、眶下窦分泌物,涂片,染色后镜检,发现有革兰氏阴性球杆菌,且呈多形性存在,偶尔呈纤丝状,菌体周围有夹膜。 2.细菌分离培养以无菌操作采集病鸡鼻腔、眶下窦分泌物直接划线接种于巧克力琼脂平板培养基上,经37℃、10%CO2环境中培养48小时,形成光滑、突起、淡灰、半透明、直径0.5~1.0毫米的菌落,有的菌落周围带有彩虹,挑取单个菌落涂片镜检,细菌仍为革兰氏阴性,多形性存在,有些呈丝状。 3.卫星现象挑取上面单个菌落接种于血琼脂平板上,做浓度连续划线后,再将金黄色葡萄球菌点种其上(4处),于37℃,10%CO2条件下培养24小时,发现葡萄球菌菌落近处的被检菌菌落较大,而其他部位有小菌落甚至不长菌落,呈明显卫星现象。 4.生化特性该菌可分解葡萄糖、果糖、蔗糖、甘露醇、山梨醇,产酸;吲哚试验、尿素酶试验、过氧化氢酶试验均为阴性,能还原硝酸盐,不液化明胶。 5.动物试验将细菌培养物经窦内途径接种3只健康易感鸡,48小时后发现接种鸡出现流鼻液、面部水肿等典型鼻炎症状。 根据上述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实验室检验,确诊为传染性鼻炎。 五、治疗 用磺胺药饮水7天,同时用0.15%的氯霉素(编注:氯霉素现已禁用,可改用环丙沙星等药物)和土霉素拌料3天,并用2%硼酸水冲洗眼眶,同时滴入青霉素油剂1~2滴,每天2次,连续4天。经上述处理后,病情得到控制,95%鸡只逐渐恢复。 六、小结 本病发生常由于外界不良因素而诱发,因此养鸡场的日常管理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鸡舍内氨气含量过大是发生本病的重要因素。要注意通风良好,降低鸡舍内氨气的浓度。 2.寒冷季节,气候干燥,舍内空气污浊,尘土飞扬。应通过带鸡消毒降落空气中的粉尘,净化空气,起到防制本病作用。 3.加强饮水用具的清洗消毒和饮用水的消毒。 4.鸡场工作人员,应严格执行更衣、洗澡和换鞋等防疫制度。 5.对周转后空闲鸡舍必须严格彻底清除其内粪便和其他污物,并用高压自来水彻底冲洗,喷洒消毒,最后进行福尔马林熏蒸,消毒后闲置2周,进鸡前再熏蒸一次。 此外,远离老鸡群进行隔离饲养是预防和防制本病的一项理想措施。 用鸡传染性鼻炎油佐剂灭活菌苗按照一定免疫程序进行免疫接种,是防制本病的另一重要方面。

点赏 点赞 0收藏

热门评论
相关百科

您可以给编辑者赏赐一定智农币

×
  • 5智农币
  • 10智农币
  • 25智农币
  • 50智农币
*注意事项:1人民币=100智农币
  当您的智农币不足时将会从您的账号余额中扣除相应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