蟹病肆虐,严重威胁着河蟹养殖业的健康发展。笔者在总结前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对蟹病的诊治经验,提出以下控制蟹病暴发的常规程序,现将其介绍如下,供参考。 一、清淤、晒塘、消毒 由于养蟹塘口老化,池底淤泥较深,淤泥中藏有大量的致病微生物和氨、氮等有害物质,对日后蟹病发生留下了隐患。所以曾经发生过蟹病或养殖多年的蟹池,必须清除池底淤泥,最好将淤泥取出池外,如条件不许可,可放干池水,在池底开沟造埂,种草固淤。清淤后的蟹池,要经冰冻、日晒不少于1个月。不论新池旧塘,在放种前均应进行彻底消毒,可用高浓度的药物(如生石灰525-600g/m2)严格清毒,以杀灭敌害和致病微生物。 二、放水、种草、投螺 冬季水温低时,经过严密的过滤放入敌害生物少的“腊水”。用网围栏占养蟹水面积的60%部分。在温度适宜时种植、移栽或移植水生植物,常见沉水植物有苦草、伊乐藻、轮叶黑藻、小茨藻等,挺水植物有芦苇、蒿草等,漂浮植物有水花生、水蕹菜、浮萍等。清明前后投放经清洗、消毒过的鲜活螺蛳,投螺量为600-750g/m2。 三、选种、药浴、稀放 选择培育阶段用药少的非疫病区正宗蟹种、避免长途运输,最好配套另塘自育蟹种。蟹种要求肢体完整、体制健壮、无病无伤、规格整齐。放养前用药物(如呋喃唑酮20-30g/m3)浸浴蟹体20-30分钟。蟹种在入冬前放养,并一次放足,要求密度合理,适当稀放(规格100-200只/kg,为1-2只/m2;规格600-800只/kg,为2-3只/m2;规格800-1000只/kg,为3-5只/m2),主养塘可混养少量鲢鱼、鳙鱼和团头鲂鱼种(每667m2不超过100尾)。 四、管水、增氧、补肥 不论是那种养蟹方式,都要求符合水源充足、清新、肥爽、溶氧充足等条件。凡是污染严重又难以治理的水域都不能养蟹。水位要求“前浅、中深、后稳”,一般春季为0.5-0.8m,夏季和初秋为1.2-1.5m,秋末冬初为1.2m以上。蟹池溶氧要保持5mg/l 以上,水中缺氧时要及时加水、换水,开启增氧机和使用增氧剂等措施。对养蟹水域要经常观察和监测,如河蟹蜕壳难、软壳蟹多时,应及时补充钙、镁、磷等营养元素,把水质硬度调为中低等,水值PH调为中性偏碱(PH值为7.5-8.2)。主要通过施肥、泼洒生石灰、施用微生态制剂(光合细菌、酵母菌等)进行调节。 五、选饵、搭配、细喂 河蟹饵料中蛋白质含量应为35-46%。在选择饵料时要考虑多样性,从营养角度出发,投喂时做到“前后精,中间粗,荤素搭配,青精结合”。养殖前期,蟹种经过漫长的冬季,消耗较大,为确保第一次蜕壳必须投喂精饲料为主;养殖后期是河蟹最后一次蜕壳和增重育肥阶段,投饵要以动物性饵料为主,如小杂鱼、螺、蚬、蚕蛹、猪血、畜禽下脚料等,并要添加复合维生素、钙、铁等微量元素。中期为高温季节,投喂动物性饵料不利于河蟹消化吸收,宜采取以水草、南瓜为主,适当搭配麦类、玉米、豆饼等饲料,维持河蟹正常的新陈代谢。每天饵料投喂的时间以傍晚为主,所投饵料要新鲜、适口、不能霉变、腐烂变质。 六、预防、治疗、除害 预防要从各环节入手,从源头做起,环环扣紧,一抓到底。药物预防主要有三个阶段,一是第一次蜕壳前,预防寄生虫病为主;二是进入生长高峰期前,预防细菌性疾病为主;三是白露前,预防病毒性综合症为主。要选用高效、低毒、无副作用或副作用小的药物,如生石灰、强氯精、硫酸锌和中草药等。发生蟹病要及早检查、准确诊断、对症下药、采用治虫与杀菌相结合、外消与内服相结合、西药与中药相结合、不同药物交叉使用的方法。饲养期间注意巡塘检查,搞好蟹池内清洁卫生,捞除剩渣残饵,病死蟹要深埋处理,及时清除鸟、蛇、鼠等敌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