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果蔬生产和食品业发展迅速,但与之相关的产品保鲜、储运技术却养在深闺,难进农家门,食品卫生指标与国际规范有差距,食品安全也多有不合健康要求的情况。每年因果蔬保鲜造成的损失高达750亿元,居世界之首。专家认为,加快国内果蔬保鲜和食品冷藏产业化,以政策推进实用化迫在眉睫。 农业专家提供的资料说,在我国,果蔬生产已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但长期以来,我国传统农业“重前轻后”,对农产品比较重视产前和产中的栽培,而忽视了产后保鲜储藏,造成“前功后弃”,损失惨重。在许多发达国家,农产品的产后损失率只在1.7%~5%左右;但在我国,果蔬损失率达20%~30%,粮食平均损失也有14.8%。不但不能体现农产品应有的商品价值,更难解决果蔬产后异地销售和非季节供应等问题。特别是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关税下调,国外果蔬产品涌入我国市场,更削弱了我国果蔬产品的竞争力。降低果蔬产品腐烂损失,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成为农业现代化的一项紧迫的任务。统计数字显示,如果我国的果蔬损耗降低3%至5%,每年可减少果品损耗200多万吨;如降低损耗15%,果蔬产值可增加120亿元。 我国果蔬产品和食品储存保鲜的主要问题是: 一、冷藏链不完整。农产品保鲜是一项系统工作,从预冷、冷藏、保温运输到进入消费市场是一个完整的冷链系统。这几年来,我国在全国各地先后投资建立了一定数量的冷藏库和气调库,这些设施虽然对果蔬保鲜、流通十分有效,但我国对预冷这一果蔬保鲜的关键环节不重视。研究证明,果蔬采后经快速预冷降低果蔬的体温,能迅速抑制果蔬的呼吸、失水,减缓衰老和抑制病菌与生理病害的发生,并可延长贮藏期限,降低储运风险。很多发达国家在贮运果蔬时,一般都会采取预冷处理,日本90%以上的蔬菜都经过预冷处理。而在我国,预冷技术使用率仅为5%。 二、实用化步伐缓慢。上海鲜绿真空保鲜设备有限公司在国内最早研制生鲜食品和熟食品的快速预冷、气调保鲜技术,几年前就研制生产出了包括快速预冷、储藏、保温运输等完整的冷链系统的“VAC真空预冷保鲜装置”,其真空度和预冷温度均达到国外同类产品水平,可用于鲜花、蔬菜、熟食等的保鲜作用,能直接在田园操作,具有冷却均匀、果蔬失水少,并可清除果蔬代谢产生的乙烯,抑制和消灭果蔬表面的微生物,特别对雨中收获果蔬更有良好的保鲜作用。产品先后获2000年上海市级新产品、2002年“国家重点新产品”。公司还根据不同农产品的保鲜要求,深度开发,形成系列产品,并实现了操作自动化、控制智能化。可惜的是,这项技术设备至今没有得到大范围推广。 我国保鲜技术的实用化步伐慢,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对新技术缺乏认识,习惯于用老办法。二是资金不足。保鲜业需要有较大投资,上海鲜绿公司的产品售价仅为国外同类产品1/3,但每套设备仍在40多万元,经营规模较小的农户没有投资的实力。上海鲜绿公司也遇到资金困难,研发至今有六七个年头,在推进产业化的阶段,公司计划向银行申请贷款,但贷款需要担保,民营企业没有上级主管部门,担保难;需要抵押,公司的厂房、土地又是租的,不能抵押,资金的紧张使产业化受到影响。 业内人士估计,我国保鲜技术有高达600亿元的市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是:需要由政府主管部门牵头,推动、宣传,以典型示范,使农民、食品加工企业了解推广保鲜技术的好处,增强保鲜意识;要制订完善各项食品卫生的安全标准和规范制度,严格执行,以法规推动保鲜技术的推广;建立保鲜技术服务的中介机构,推动保鲜技术与保鲜设备供应商同银行、投资商的合作,带动全国大部分果蔬基地、食品企业,建立一批有优势、有特色、有基础的保鲜企业,使这些企业能够成为引导农业、农村经济结构、食品业战略调整的骨干力量,加快推进农产品、食品保鲜产业化,提高农产品和食品加工业的整体水平和国际市场竞争力,使有特色的果蔬得到保鲜贮藏,做到一季生产,四季供应;一方生产,八方享用,从而降低我国果蔬的损耗率;使我国的食品更符合健康要求,并与国际接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