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移栽返青期对于干旱少雨、水源不足地区的稻田,不宜采用浅水护苗,可采用深水护苗,以防止干旱田间缺水。北方稻区,春稻插秧后大气湿度较低,如逢阴雨天气,水层可适当浅些,夏稻(麦茬稻)插秧时(夏至前后)正逢伏旱期,气温高,湿度低,如刮西南大风,水层应适当加深,否则可浅些。此外,根据移栽秧龄长短,水层深度也应有所不同,秧龄小,宜浅;秧龄长,苗大,可稍深。栽秧时气温过高,或面肥过多的田块栽后都应该加深水层。盐碱地还应每隔2-3天调换一次新鲜水,以达到洗盐目的。 二、有效分蘖期分蘖期间实行浅水灌溉,有利于调节分蘖节处温度,促进分蘖的出生。具体浅水层浇灌方法是田间灌一次水,保持3-5天浅水层,以后让其自然落干,待田面无明水、土壤湿润时,再灌一次水,如此周而复始。对于黑土湖洼地,土质粘重的田块或高肥田,秧苗返青早的不宜采用浅水层灌溉,而宜湿润灌溉,其他土质差的稻田或中低肥力的稻田,分蘖阶段一般不宜灌水层,要保持较长时间的浅水层。尤其是水源条件差的丘陵岗地,为节约用电用水,避免分等级缺水受旱,一般可以一次灌深水层,在盐碱地防止返盐也应保持浅水层,促进分蘖生长。 三、无效分蘖期搁田通常在无效分蘖期到穗分化初期这段时间进行,操作中应因品种类型而异,一般从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前一个叶龄开始至倒3叶期结束这段时间内进行。如果够苗过早,在有效叶龄期前茎蘖数达到适宜穗数就要搁田,这就是所说的"苗到不等时",这类苗要适当重搁。如果稻田群体发得不足,迟迟不能够苗,可适当推迟搁田,但到了(N-n+1)叶龄期,无论如何都要搁田,这就是所说的"时到不等苗",这类苗要适当轻搁。搁田都要求在倒3叶末期结束,进入倒2叶期,田间必须复水。搁田期必须和肥料施用相结合,在适宜施肥总量下,基蘖肥施用比例大的如占总施肥量的80%-70%时,搁田要提早到田间总苗数到适宜穗数的60%-70%就应搁田;基蘖肥施用比例小的如占总施肥量的50%-40%时搁田,可以推迟到田间总苗数占到适宜穗数的80%-90%时搁田。搁田不宜过重,应采取分次轻搁的方法。具体搁田时间因品种类型而异,对4个伸长节间的早稻搁田宜在倒5叶到倒3叶初进行,搁田叶龄少,宜一次轻搁就够了;5个伸长节间的中稻在倒6叶到倒3叶露尖,搁田叶龄多,进行2-3次轻搁;6个伸长节间的晚稻,在倒7叶到倒3叶露尖,搁田叶龄多,可进行3~4次轻搁田。总之,搁田叶龄多,要多次轻搁;搁田叶龄少,要少、轻搁。搁田程度还要看稻田的土质、地势,通常碱性土、黄泥土和地势高爽的稻田要轻搁,而粘土、低洼稻田可重搁。 四、幼穗形成期此期要在搁好田的基础上,坚持"间歇灌溉",即田间上一次水保持2-3天自然落干,不立即上水,让稻田土壤露出表面田透气2-3天再上水。在剑叶露出以后应建立水层,保持到抽穗前2-3天,再排水轻搁田,促使破口期再现黄一次,叫做"落黄",以增加稻株的淀粉积累。 五、抽穗成熟期水稻抽穗期植株茎叶的生长结束,主要生理活动是生产、运输和积累光合产物,一般要浅水灌溉,千万不可断水,除满足生理需水外,主要是调节土壤温度,提高空气湿度,满足生态需水。水稻抽穗后20-25天进入黄熟期,即开始采用湿润灌溉法或者落干。实践证明,水稻田有些是淤砂壤土、盐碱土、岗地、湖洼地,这种土壤有机质少,保水力差,3-5天脱水不灌溉出现旱象,特别盐碱土、岗岭砂土梯田,必须保持水层到收割前1周排水落干。
下附件: 点击下载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