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性天气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和预防对策
410
切换pc版

在2002--2003年度的小麦生产过程中,去冬低温来的早、持续时间长,今夏灌浆期遭遇暴风雨、成熟期又受到冰雹袭击,特殊的自然灾害天气对小麦产量造成了不利的影响。为此,我们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获取了大量的数据和资料,现总结分析如下。 一、灾害性天气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一)冬季低温造成冻害,成穗不足,影响产量。据气象资料记载:2002年10月18日开始降雨降温,10月下旬旬平均气温降至9.7℃,比常年降低3.2℃,而且低温持续到11月份,使这一阶段积温比常年减少了49.5℃;从去年12月23日至今年元月8日气候强降温,最低气温达-8.7℃,日平均气温低于0℃以下长达17天。去年12月下旬和今年1月上旬,旬平均气温分别为-1.6℃和-1.4℃,均低于常年同期;两旬地表5cm和10cm土层温度均在0℃以下,使小麦生长点和根系均处于0℃以下的生长环境中,冬前小麦虽然没有拔节,但植株体内糖分积累少,抗寒能力差,致使小麦大面积发生了冻害,轻的麦叶受冻,重的主茎大分蘖冻死40%--60%,严重的整株小麦冻死,对小麦成足穗和产量影响较大。在调查中发现:受冻害麦田较未受冻害麦田,每亩减产80kg左右,减产28.4%。调查中还发现,其受冻害程度是:弱春性麦>半冬性麦,旱地麦>水浇地麦,早播麦>晚播麦。 (二)灌浆期遭暴风雨袭击,造成倒伏,影响粒重。2003年5月18日下午4时,以佃庄镇为中心,辐射翟镇、首阳山等4个乡镇,突遭狂风暴雨的袭击,暴雨夹杂大量直径约1cm的冰雹,风力约8级,持续30分钟左右,造成15,960亩小麦不同程度的倒伏,严重影响了小麦的灌浆和粒重的增加。据调查,这次灾害造成小麦千粒重下降4.50--14.31g,其中佃庄、翟镇两乡镇平均每亩减产46--104kg,减产9%--21%;全市倒伏麦田平均每亩减产80kg,共减产127.68万kg。且地力肥、群体大、倒伏重,对产量影响大;而地力差、群体小、相对倒伏较轻,对产量影响也小。 (三)成熟期遇冰雹造成断穗落粒,产量损失较大。2003年6月5日下午6时半,以城关为中心,辐射山化,邙岭等6个乡镇,突遭冰雹暴风雨袭击,最大冰雹直径2.1cm,重约2g,冰雹伴有雷雨大风,风力约7级,持续40分钟,使未收获的小麦大量断穗落粒,损失严重。据调查,一般每穗落粒1--3粒,严重田块产量损失10%--30%,每亩损失小麦30kg左右。 二、预防对策 根据以上灾害性天气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分析研究其预防对策,认为应该从预防和补救两个方面积极采取应变管理措施,才能把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保证产量。 (一)抓好冬季管理,实现壮苗安全越冬。在打好播种基础的前提下,及早查苗补种,浇水增墒,破除板结,促进冬前多分蘖,分大蘖。12月中下旬,气温降到3℃以下时浇好越冬水。浇水要掌握“夜冻日消,浇完正好”的原则,结合浇水,酌情补肥,及时中耕,除草保墒,促根壮蘖,提高麦苗素质,增强麦苗抗寒、抗逆能力,保苗安全越冬。如遇低温造成冻害,要及时中耕、追肥、浇水,每亩追施尿素5--10kg,加强管理,促苗转化。 (二)重视早春管理,促大穗防止倒伏。2月上旬至3月中旬,小麦返青拔节期,要因苗分类管理。越冬壮苗和旺苗,以控为主,控中有促,不浇水追肥,只中耕松土。小麦拔节后,在3月下旬到4月上旬再浇拔节孕穗水,每亩追5.0--7.5kg尿素,减少小花退化,增加穗粒数和粒重。越冬弱苗,突出“早”字,以促为主,早浇返青起身水,早施肥,促苗早生快发,促进产量构成“三要素”协调发展。同时注意防治好病、虫、草害,以及防止后期倒伏。 (三)强化中后期管理,小麦成熟及时收获。中后期管理重点抓好四项关键措施:一是早浇灌浆水,力争5月10日前浇完;二是叶面喷肥,孕穗到灌浆期,叶面喷洒1--2次叶面肥料;三是防病治虫,重点防治好小麦穗蚜、红蜘蛛、白粉病、赤霉病等病虫害;四是及时收获,小麦蜡熟中期收获,产量高,损失小,要抓紧一切时间,集中人力和机械,全力以赴收获小麦,做到熟一块收一块,最大限度地避免灾害性天气造成的损失,保证丰产丰收。 (河南省偃师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刘淑君、牛秋千、李明娟,邮编:471900) 摘自2003年第10期《农业科技通讯》

下附件: 点击下载附件

点赏 点赞 0收藏

热门评论
相关百科

您可以给编辑者赏赐一定智农币

×
  • 5智农币
  • 10智农币
  • 25智农币
  • 50智农币
*注意事项:1人民币=100智农币
  当您的智农币不足时将会从您的账号余额中扣除相应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