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冬春管理意见
387
切换pc版

为了抓好秋冬种作物生产,必须坚持如下原则:一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要"看天、看地、看苗情",做好"查苗、查墒、查病虫"。二是依靠科技,促控结合。三是主攻单产,提高质量。攻单产、保总产,同时不断提高优质专用小麦生产规模。 1.冬前 小麦冬前田间管理以促为主,培育壮苗,为小麦安全越冬奠定基础。主要措施如下: 一是查苗补种。小麦出苗后要及时查苗,对缺苗断垄的麦田要及早补种,坚决杜绝10厘米以上的缺苗和断垄现象。若麦苗长到3-4叶期时,仍有缺苗和断垄现象,则可以结合疏苗和间苗,进行一次移栽补苗。 二是中耕松土。小麦苗期适时中耕,具有增温、保墒、除草、破板结等作用。针对今年多数地块苗情较弱、杂草多、板结重等现象,各地一定要将冬前中耕划锄作为麦田管理的重要技术措施来抓。尤其是小麦出苗后遇雨、冬灌或因其他原因造成土壤板结的地块,更要及时进行划锄,以促进根系和幼苗的健壮生长。 三是镇压。镇压可压碎土块,密封裂缝,使土壤与根系密接起来,有利于根系的吸收和利用,减少水分蒸发,保持良好土壤墒情,防止麦苗严冬受冻。因此,对于播种时耕层坷拉多、土壤悬空的麦田,要在冬前镇压,以破碎坷拉,沉实土壤,以促进幼苗生长。另外,对于部分生长过旺麦田,可在立冬前后进行镇压,以抑制地上部生长,使旺苗转壮。 四是防冻防渍。一要培育冬前壮苗;二要注意天气变化,大幅降温之前适时灌水;三要适时盖草保温。 五是因苗施肥。对于播种时基肥较足,地力较好麦田,冬前一般不必追肥。但对于没施基肥,或基肥用量不足、地力较差麦田,在冬前适时追肥,除利于冬前麦苗转壮外,还具有冬肥春用作用。冬前追施氮肥用量,一般为追肥总量的20%左右。除氮肥外,基肥中没施磷钾肥的麦田,还应在冬前追施磷钾肥。 六是除草防病。在前期阴雨天气条件下,重点做好防病治虫和除草。特别是纹枯病和地下害虫的防治。 2.冬后 小麦越冬后田间管理应坚持促控结合,分区域、分类型、分苗情,加强水肥调控,提高小麦群体质量,为稳产、高产打基础。主要措施如下: 一是早春中耕。早春至返青期各类麦田均应进行中耕松土,以提高地温促苗早发。冬前未镇压,田间有裂缝的麦田,可适时镇压,弥实裂缝,可防止和减轻早春冻害死苗。 二是水肥管理。对于群体过小的麦田(或中低产田),应在返青后起身前(春生第2叶出生前后)进行浇水施肥,追肥数量可控制在春季追肥总量的40%左右,可以促进分蘖生长,争取穗数。待拔节后期(春生第五叶至六叶出生前后)再进行第2次肥水管理,追肥数量掌握在春季追肥总量的60%左右,以促进穗大粒多粒重。对于群体在60万以上的麦田(或高产麦田),推迟春季第一水时期,控制无效分蘖生长。于拔节后期(春生第五叶至六叶出生前后)浇水施肥,计划春季的施肥量可在此期一次施入。对于播种过晚、基本苗过大(每亩35万以上)、冬前无分蘖的麦田,可在至拔节前期(春生第四叶出生前后)浇水追肥,追肥数量占春季计划施肥数量的80%左右,开花至灌浆初期再随水追施剩余的肥料。 三是化控防倒。起身期根据苗情、品种特性,对有倒伏危险的麦田进行化控降秆防倒处理,适时适量均匀喷洒植物生长延缓剂,如"麦业丰"、"多效唑""壮丰安"等。 四是防病治虫。淮河以南麦区,注意防好条锈病、赤霉病等流行性病害;黄淮海麦注意防好锈病和白粉病;陕甘宁麦区注意防好锈病和麦种蝇。(农作处供稿)

下附件: 点击下载附件

点赏 点赞 0收藏

热门评论
相关百科

您可以给编辑者赏赐一定智农币

×
  • 5智农币
  • 10智农币
  • 25智农币
  • 50智农币
*注意事项:1人民币=100智农币
  当您的智农币不足时将会从您的账号余额中扣除相应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