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耳病及其再感染的诊治报告
346
切换pc版

蓝耳病即猪繁殖呼吸系统综合症,又称流行性流产呼吸综合症(PRRS),致病病源为Lelysted(LV)病毒。1987年首次报道于美国,1991年荷兰科学家分离出致病病毒;此后波及大部分的欧洲养猪业,并有全球蔓延趋势。我国于1995年在北京地区发现该病后,沿海地区成为多发地带。本文报告为笔者1999~2000年在广东省某猪场临诊时现场所亲见,现介绍如下,仅供参考。 1 发病与流行情况 发病时间为1999年元月,部分猪再感染时间是2000年3月。 1999年元月11日,时值冬季,当地昼夜温差较大(5~18℃),该场存栏种猪300余头,生长肥育猪2700头,仔猪近500头,当时症状为一栋肥猪舍许多生长肥育猪食欲下降,采食量减少,部分猪拉黄色稀粪,似消化不良现象。疑为传染性胃肠炎,全群投喂痢菌净等抗菌药物无效。肥猪群发病量逐日增加,先发病的部分病猪病情日趋恶化,并开始出现死亡。此后全场猪群大面积出现食欲减退,少数猪甚至食欲废绝。母猪群采食量迅速减少,新生仔猪部分出现水样腹泻,大量死亡。稍后母猪娩出死胎、弱仔、木乃伊增多等情况,有的产出整窝死胎。其他猪群也精神欠佳,食欲下降,各种抗菌素药物均无疗效。2月8日对全场猪群一头不漏地进行猪瘟超剂量紧急免疫注射后,情况有所缓和,但并无明显效果。2月12日以后又有部分新发病猪出现,症状也有加重趋势,部分猪在免疫生分离出现猪瘟的典型症状,采取典型病料制取自家苗,全群注射,有效地控制了发病情况。按猪瘟与蓝耳病综合感染制定防治措施,经一系列处理,4月以后整个猪场的生产逐渐恢复正常。 1999年8月该场引入大约克后备母猪100头,于10月投入配种,配种前对整个后备猪群进行了常规免疫和PRRS自家苗注射。2000年2月中旬开始产仔,随后发现后备母猪难产率较高,后备母猪产后出现无乳综合症的比例较高(约70%)。哺乳仔猪22~26日龄间特别容易发病,尤其是体重达5kg以上的、膘情较好的仔猪易突然发病,约60%的窝内有2头左右仔猪发病,少数全窝发病。病猪开始精神萎顿,接着出现腹式呼吸,被毛蓬乱,皮肤苍白,体温初始升至40.5~41.5℃,喜卧,叫声沙哑,常饮水,粪便干硬,少数第2天死亡,多数随病程加长逐渐消瘦,四肢无力,死亡率上升。 2 临床症状 1999年元月蓝耳病的首次感染时,现场临床症状比较杂乱,在肥猪群主要表现为呼吸和消化系统症状,母猪群表现为繁殖障碍,断奶仔猪消化功能紊乱并大量表现为蓝耳病与猪瘟合并症状,严重病例呈败血症和极度贫血症状。名阶段猪群普遍咳嗽,病猪多呈腹式呼吸,咳声如吼,夜间加剧,少部分猪耳边沿或整个耳廓呈紫蓝色,母猪未见“蓝耳”症状,个别猪耳朵红色较正常猪略深,但不久消退,恢复正常。 2000年3月再次感染发病均为后备猪所产仔猪,头胎仔猪达20日龄以上时,突然发病。首先表现精神沉郁,一过性体温升高,体温达到40~41℃,随后仔猪采食下降,部分猪假食或不食,背毛逐渐蓬乱,皮肤苍白,似贫血症状,喜卧,常饮水,粪便干硬,腹式呼吸,喘气困难,死亡率上升约20%~22%,病猪死亡率高达30%~40%,初产难产率增加,无乳综合症增多,少数猪出现蓝耳现象。经及时治疗很快好转并痊愈,其他猪则无异常情况。 3 剖检变化 剖检濒死期典型病猪和病死猪12头,主要表现为全身重要脏器广泛出血性病变,可见肺出血,有坏死灶;脾肿大,边缘坏死;肾有出血点;其中8例在喉头、会厌软骨、心外膜及冠状沟、膀胱粘膜有点状出血。首次感染回盲瓣有纽扣样溃疡,淋巴结肿大出血,切面外翻多汁,呈弥漫性出血。流产胎儿及弱仔剖检,可见胸腔内积有大量清亮液体。而再次感染者淋巴结稍肿,出血不明显。 4 病料送检 1999年3月采取流产母猪、典型病猪和剖检猪血液分离水清,典型病猪的肺、脾、肾、淋巴结和扁桃体等病料送广东省兽医研究所兽医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作PRRS和猪瘟检测,经ELISA(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PRRS抗体全部阳性,诊断为蓝耳与猪瘟综合感染。 2000年4月采取发病仔猪的初产母猪和典型病猪的血液及病猪、病死猪各1头,从同一实验室检测伪狂犬和PRRSV,伪狂犬全为阴性,PRRSV全为阳性,诊断为PRRS。 5 防治 (1)首次感染时对全部猪群首先进行了5头份猪瘟紧急免疫注射,仔猪为每头3头份,种猪20头份剂量接种,注射时先注射未发病猪群,1栏1个针头,最后注射发病猪群。同时对各栋猪舍进行隔离封锁,病死猪尸体作无害化处理,严重病猪相对集中护理,减小肥猪群密度,增加消毒次数。每天以低浓度消毒药液对猪舍内外进行消毒,以高浓度药液对污染重点区域进行强化消毒,同时采取典型病料制取自家苗。全群注射自家苗,自家苗注射1周以后,大部分猪食欲逐渐恢复,而后猪场恢复正常生产。 (2)再次感染主要是头胎20日龄以上哺乳仔猪,且多集中在20~26日龄的生长发育较好的仔猪。对母猪群普遍投喂敌菌净,后备母猪产仔时注射得米先,剂量为每10kg 体重1ml,仔猪3日龄补铁时再同时注射0.5ml,7日龄时再注射0.5ml得米先。部分病仔猪注射亚硒酸钠并用抗生素治疗,但没有效果。治疗中发现部分仔猪在发病早期使用卡那霉素有一定的疗效,于是采取综合措施进行防治。首先加强饲养管理,对仔猪做好保暖防寒工作,加强护理,母猪于产仔后15~22d投药1周,临产母猪皮下注射1000IU Vit E或5mg硒。所有出现临床症状的仔猪及同窝仔猪全部注射丁胺卡那霉素,连续3d,加强内外场地消毒,仔猪死亡明显减少,发病率降低,制取自家苗对后备母猪及头胎仔猪进行注射,4月中旬后,后备猪生产恢复正常。同时,对新的后备母猪进行自家苗本配种前后2次免疫,其产仔与哺育恢复正常。 6 讨论 (1)猪繁殖与呼吸系统综合症是由PRRS病毒引起的成年猪生殖障碍、仔猪呼吸症状为特性的病毒性传染病。PRRSV为单股RNA病毒,含有3种特异蛋白,这些蛋白在感染后的不同时间可能诱导产生不同的抗体,感染了PRRSV的病猪,从恢复期开始便可产生免疫力,但恢复期的猪又很可能是传染源,症状减轻后,病毒至少要在体内存在6个月,母猪和生长猪对再次感染PRRS病毒均可产生免疫力。发病猪体免疫功能下降,常并发多种疾病如猪瘟、喘气病、链球菌病以及血痢等多种疾病症状,常因并发多种疾病而给猪场造成很大损失。PRRS是90年代确认的一种新的猪传染病,尚无特异性的有效防制方法,因此应该防止该病传入猪场。一旦发病必须努力改善猪群环境,如降低饲养密度、加强猪舍内通风换气、保证小气候空气新鲜、做好保暖防寒等工作。同时针对严重并发症采取综合措施,防止潜在病源引起发病。一旦发现疫情,应改进生产工艺,严格实行全进全出,空栏消毒,加强饲养管理,搞好环境卫生。根据报道和该场再次感染的防治经验,及时制取自家苗注射能有效地增强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力,对防制PRRS可产生一定的作用。 (2)从本场再次感染来看,并发症是造成猪只死亡和重大经济损失的主要原因。首次感染,并发了猪瘟,损失相当惨重;而第2次感染,母猪都有坚强的免疫力,除头胎仔猪外,其他猪几乎不受影响,而猪场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兽医防疫工作落到了实处,所以并没有产生并发症,受损主要是头胎仔猪,由于仔猪主要是呼吸道症状,从控制肺部感染入手,所有仔猪注射丁胺卡那霉素,母猪投药,有效地控制了并发症,从而使经济损失降到了最低。头胎仔猪发病多集中在20~26日龄,且为体质较好的仔猪,此时正是母乳抗体水平大幅度降低而仔猪免疫机制不够健全的时期,母乳中抗体水平不如成年母猪高,可能是发病的主要原因。通过对后备母猪进2~3次免疫后,其所产仔猪不再发生此种现象,说明后备母猪在一次免疫后其抗体水平可能较低,需要反复注射,以增强抗体水平,这可能是该场再次发病的关键原因所在。

点赏 点赞 0收藏

热门评论
相关百科

您可以给编辑者赏赐一定智农币

×
  • 5智农币
  • 10智农币
  • 25智农币
  • 50智农币
*注意事项:1人民币=100智农币
  当您的智农币不足时将会从您的账号余额中扣除相应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