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学曹树稳教授认为化防和生防相结合是农残最佳治理方案
424
切换pc版

随着全球绿色革命的兴起,“绿色壁垒”对国内农产品的出口影响越来越大,目前,技术标准又成为了中国农产品出口的新的壁垒。据了解,欧盟宣布禁止使用的我国农药由旧标准的29种增加到新标准的62种,部分农药标准比原标准提高了100倍。影响我国出口的主要壁垒是食品中农药残留量。我国出口的农产品因此而造成的禁止进口和退货、索赔等案例已经发生过多起,给我国的农产品和食品出口带来了巨大损失。如何减少和挽救这种损失呢?南昌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南昌大学功能食品与营养保健研究所副所长曹树稳针对农药安全使用问题发表了独到的见解。 曹教授认为,目前有三种有效降低农药残留的办法:一是掌握正确的用药方式;二是农药本身作为突破口,生产出无公害农药;三是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相结合,这是治理农药残留最佳的方法。 曹教授进一步分析指出,农药残留问题不是近几年才出现的,而是由于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而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而凸现的。加上国外对农药标准不断调高,致使我国农产品出口多次受阻,使农药残留问题越显突出。由于国内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长期以来延续传统的农药使用方法,最常见的是杀虫见效快且价格便宜的杀虫剂,虽然效果往往不错,但毒性也很大。由于技术落后,把握不好药剂的用量和用药时间,进而造成农药不易挥发和超标等后果。这就需要对农民进行培训,根据农作物的具体情况科学选药,按照正确的施用时间、频率和方法进行科学使用,培养农民新的用药观念,从而解决农作物的农药残留问题。同时应该看到,让农民人人都成为用药行家从目前来看是不可能的,有关专业部门制订一些强制措施也正是朝着这个方面努力。但是更重要的是提高农民科技文化水平,转变用药观念,提高农民自觉运用科学手段使用农药的积极性。 以农药本身作为突破口,生产出用药量少、防治效果显著且对人畜及各种生物无副作用、在外界环境中易分解、又能提高农作物增产效率的农药,则是另一种降低农残的方法。据了解,国内一些科研部门、生产企业研制出不少这种高效或毒性很小的农药。但由于一些相应政策不够配套,使用这种农药产出的农副产品在市场价格上得不到体现,同时由于农民经济水平有限,购不起这种高效、低毒的新农药,造成给农民选择使用这种农药的空间很小。这也是国家对禁止高毒、高残留农药三令五申,却又禁而不止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农药企业在新产品的研制过程中,应该从国内的实际出发创造出既实用又经济的品牌。 针对国内有些地方对同一品种的水果、蔬菜等农作物无目的地大规模发展的现状,曹教授认为某种病虫害一旦发生,单纯地依赖农药治理有时是很难根治的。农作物讲究的是生态平衡,用生态本身的平衡方式进行调整,利用农作物不同品种之间的生物链进行治理,加之合理使用一些安全农药,才是解决农药残留的最有效的方法。有关部门要根据不同农作物的特性,选育培养出防病虫的天敌来改善生态平衡,这样做不但经济而且农民容易接受,从而可以使生态资源得到保护,这就需要政府的引导和加强总体规划。 对于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相结合的方法,曹教授认为农民实践经验丰富,正确引导很容易被接受,这是治理农药残留最佳的方法。首先要在国家宏观调控的基础上,研究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生态环境及农作物的生产特征,在加强对化肥、农药投入的同时,进行严格控制,提高化肥使用和增产效率,使化学肥料和有机肥得到合理配制,其次是利用农作物本身特有功能及当地的生态环境,通过农作物间种、套种等种植方法,利用不同品种的农作物病虫之间相克原理而形成一个良好的生物链进行治理,最终达到农产品的“优质、高效、高产、低能、无污染”。 此外,农药残留的治理应该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生产条件选择不同的治理方法。但无论农民还是生产企业采用何种方法治理农药残留,都应该有一种社会责任感。曹教授郑重表示,生活质量的提高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不能为眼前利益、一时发展而放弃社会责任,治理农药残留我们责无旁贷。

点赏 点赞 0收藏

热门评论
相关百科

您可以给编辑者赏赐一定智农币

×
  • 5智农币
  • 10智农币
  • 25智农币
  • 50智农币
*注意事项:1人民币=100智农币
  当您的智农币不足时将会从您的账号余额中扣除相应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