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名贵——长臀鮠
404
切换pc版

  长臀鮠,又称骨鱼,牯鱼,学名Cranoglanis bouderius ,英文名Armorhead catfish ,属鲇形目,长臀鮠科,长臀鮠属。在我国被列为易危对象。长臀鮠系珠江水系特产鱼类,主要分布于广西的左江、右江、红水河、邑江、郁江、黔江、浔江、西江、桂江,广东的北江等地,海南岛与云南元江另有一亚种,名为海南长臀鮠(Cranoglanis bouderius multiradiatus),俗称马脸骨鱼或白脸骨鱼。长臀鮠肉嫩味鲜,脂肪含量高,是当地的名贵鱼类。数十年来,由于捕捞过度,致使资源量明显减少。近年来,该鱼被逐步驯化,进行池塘养殖增殖。

  1 生物学特性

  1.1 形态特征

  长臀鮠体长,侧扁,背鳍起点为体最高处。头尖,平扁,略呈三角形,头后斜向隆起。背面骨板裸露、粗糙。吻突出,钝圆。口近端位,弧形,上颌略突出。上颌齿带横列,中间有裂缝;下颌齿带明显,分为左右两块;齿绒状。两鼻孔相隔较远;前鼻孔近吻端,呈短管状;后鼻孔有1发达的鼻须,鼻须一般伸达眼后缘,个别略超过或仅至眼中心。上颌须1对,最长,一般伸达胸鳍刺的1/2~4/5,较小个体可达胸鳍刺的末端。下颌须2对,外侧须一般达胸鳍起点,内侧须可达峡凹部。鳃孔大,鳃膜游离,不连鳃弓。匙骨后端尖形。体无鳞。侧线直线形。背鳍高,尖刀形,剌长,位于体背前部,硬刺的后缘和前缘的上部具弱锯齿;脂鳍短,后端游离;臀鳍很长,分枝鳍条28~38;胸鳍位低,后伸不达腹鳍;腹鳍位于背鳍基后,伸达臀鳍;尾鳍尖,叉状,体背侧橄榄色,腹侧乳白色。鳍灰白,基部黄色。

  1.2 栖息习性

  长臀鮠为亚热带山麓河溪底层鱼类,喜清澈流水环境。一般生活于江河的底层,喜在水流缓慢的河口、深潭中活动,冬季在靠岩石或有乱石的深水处越冬。在池塘养殖条件下,常栖息于水体底层。性情较温驯,有集群活动的习性,易捕捞。其生存温度为0~38℃,最适合生长温度15~30℃,正常生长要求溶氧量3mg/L以上,当溶氧低于1.5mg/L时,开始出现浮头,适应pH值6~8.5,最适合pH值6.8~7.5。

  1.3 食性

  长臀鮠是以肉食性为主的杂食性鱼类,贪食,喜欢群体摄食,并喜欢在弱暗光线条件下摄食。在天然水体、幼鱼阶段摄食水生昆虫和小虾。成鱼阶段摄食底栖动物、小杂鱼、虾类、藻类、小贝类等。人工养殖可投喂禽畜内脏、冰鲜杂鱼和人工配合饲料。

  1.4 生长 

  长臀鮠生长速度快,在原产地最大个体体重可达1kg;人工养殖,当年繁殖的鱼苗养殖1周年体重可达到500g/尾的上市规格。3足龄性腺开始成熟。

  2 人工养殖

  2.1池塘条件

  养殖长臀鮠的池塘条件与其它鱼类的池塘条件大体相同。鉴于该鱼对溶解氧要求较高,应选择排灌方便、水质清新的池塘。若使用旧池塘,一定要清淤,以防天气变化时出现泛池现象。池塘面积最好3~7亩,水深1.5~2.0m。根据长臀鮠喜阴避光的特点,在池塘上应搭盖适当面积的遮阴棚,也可以在池塘一角种养水花生等水生植物,以便长臀鮠在水底栖息。设计高产的池塘,还须设置增氧机。

  2.2苗种培育

  培育池宜采用长方形的池子,规格:长20m×宽3m×深1m。池放养量在200~600尾/m2。饲料以投喂水蚤为主,当鱼苗长到5cm时,可转食水蚯蚓、红虫等水生昆虫,在鱼种阶段逐步驯化其摄食鱼浆、鳗料等人工饲料,规格5cm的长臀鮠鱼种,培育2个月左右,养至10cm左右的大规格鱼种时再放入成鱼塘饲养。

  2.3成鱼饲养 

  养殖长臀鮠的成鱼池塘面积以3~6亩为宜,水深要求1.5m以上。主养的池塘养殖密度为1 000尾/亩左右,并适当搭配混养少量鲢、鳙鱼,摄食水中浮游生物,以控制水质。也可作为搭配品种混养,如与鳗鱼、鳜鱼、加洲鲈鱼等,每亩放养200~300尾左右。主养池塘的饲料以冰鲜杂鱼为主,拌入馒料,也可以搭配一些花生麸、豆饼等,注意加强水质管理,及时换水,保持水质清新,水中溶解氧缺乏时必须开动增氧设施增氧,以防浮头死亡。(  张 锆)
 

点赏 点赞 0收藏

热门评论
相关百科

您可以给编辑者赏赐一定智农币

×
  • 5智农币
  • 10智农币
  • 25智农币
  • 50智农币
*注意事项:1人民币=100智农币
  当您的智农币不足时将会从您的账号余额中扣除相应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