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生化氨基酸高浓度高活性叶面肥的开发利用
210
切换pc版

  我国叶面肥种类繁多,其中氨基酸叶面肥也是一种开发利用较早的营养型叶面肥,在国内外推广,取得了较好成效,早已得到公认。但因氨基酸来源和种类以及添加剂、增效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等不同,产品质量和使用效果也有很大差别,现就我们开发的生态型高深度、高活性氨基酸叶面肥谈谈几个方面的见解和认识。

  一、 氨基酸的来源和作用功能

  常规的氨基酸叶肥,多是采用豆粕、棉粕或其它含氮农副产品,经盐酸或硫酸水解所得到的水溶性复合氨基酸,该氨基酸主要是纯植物蛋白,采用化学方法获得的氨基酸,一般只有营养作用、生物活性较差。而生物发酵的氨基酸,主要是酶解和生物降解蛋白质,在此过程中,经生物代谢合成了一些新的物质,如类似核苷酸、吲哚酸、赤霉酸、水杨酸、类黄腐酸等,植物内源激素和生化产物,这些物质含量虽然不多,但生理活性功能很强,它能刺激作物生长发育、促进酶的活力,增强抗病抗逆作用,对生根、促长、保花,保果等生理过程都有一定作用,所以,我们在选择氨基酸做叶面肥时,应尽量采用生物发酵的氨基酸,有利提高产品质量和叶肥使用效果。

  最近,我们利用特种植物资源,采用酶制剂和特种菌剂发酵,生产出一种氨基黄腐酸物质现定名为生化黄腐酸B,经中科院上海分院生化研究所测试,氨基酸(干粉)含量达35.8%,黄腐酸(用0.4的C比计)含量达63.8%,本品有较强的螯合力,可代替EDTA,对二价铁(硫酸亚铁)抗氧化效果特别好,其螯合铁水溶液放置数日不折出沉淀。本品的开发应用,为氨基酸和黄腐酸,又增加了一个新的品种,这对我们生产高浓度高活性氨基酸叶肥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氨基酸叶面肥添加剂或增效剂的选择

  凡一个好的叶面肥,多是营养型和激素类物质组成,特别是在亩用量越来越小,稀释倍数越来越高的情况下,激素类物质更加重要。但一提到激素,人们就会想到在植物体内的残留公害,影响绿色食品生产!事实并非如此,现在农作物上使用的激素,有化学合成的,也有生物发酵的,或从天然物中提取的生理活性物质,一般都没有残留,对人体无害。不少还是属于植物体的内源激素,如赤霉酸、水杨酸、芸苔素、诱抗素等植物本身就含有这些激素物质,用于自身调节生长发育,这种植物激素与动物激素完全不同。而我们选用植物的激素,从广义上讲也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可按需调控植物生长发育,使之达到抗寒、抗病、矮化植株、保花保果、改善品质、早熟高产等,所以人们用激素来实现理想的种植效果,这也是科学之举,无可非议。但目前人们对激素和叶肥认识有两种误区,一是回避激素、崇尚绿色;二是求之过急,两天见效,三天变绿。这两种观点都不正确,因激素(即植物生长调节剂)与药物残留和绿色食品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绝大多数植物生长调节剂都不会造成残留污染,特别是在用量极微(十万分之几或百万分之几)的浓度下,根本不存在残留公害的问题。所以完全可以按照优质高产的需要选用适当激素是必要的,而生化氨基酸叶肥所选用的是生化发酵活性物质和内源激素为主的生长调节剂,所以称之为生态型主浓度高活性氨基酸叶面肥,与常规产品有一定区别;

  关于两天见效三天变绿的说法,这也许是商业宣传的需要,并对用户有误导,农民虽然是希望如此神奇,但必竟不太现实,对作物的生长发育不能超之过急,也不能“拔苗助长”,叶面肥仅仅是根部施肥的补充,即便作为生长调节剂,也不是唯绿才佳,更重要的是要仔细观察使用后的多项经济技术指标,并要重视内和微观变化,最终是品质和产量。因此我们选择的添加剂和增效剂是针对不同作物的需要,最大程度的调控作物健康而茁壮成长。

  三、氨基酸高浓度叶面肥和新资源的开发利用

  我公司根据现在叶面肥的使用浓度和亩用量,必须开发同浓度的叶面肥,才能保证低用量、高效益。因此,我们采用生化氨基酸、生化黄腐酸与微量元素螯合配制而成双达标的高浓度高活性氨基酸叶面肥。产品质量既可达氨基酸叶肥国标,又可达腐植酸微肥标准,这在国内尚属首创。所以我们亩用10-15mL该产品,稀释2000-3000倍,即有很好的效果,较常规氨基酸叶肥稀释倍数提高了10倍左右,从而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使用效果。  

  我们对生态型氨基酸叶肥的开发研究,也在向新的方向发展,最近我们研究了一项日本专利技术,用城市生活或工业废弃物,采用物化和生化处理后,所获得的一种类似黄腐酸、氨基酸和木醋酸类物质,有较强的生理活性,能促根壮苗、抗病抗逆,这一新资源的开发利用,将为我国叶面肥、冲施肥和有机肥增加一种新的生化活性资源。(张常书)

点赏 点赞 0收藏

热门评论
相关百科

您可以给编辑者赏赐一定智农币

×
  • 5智农币
  • 10智农币
  • 25智农币
  • 50智农币
*注意事项:1人民币=100智农币
  当您的智农币不足时将会从您的账号余额中扣除相应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