糜子生产与分布
842
切换pc版

  一、糜子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糜子(Panicum miliaceum L.)属禾本科黍属(Panicum miliaceum),又称黍、稷、禾祭 和糜。 糜子生育期短,耐旱、耐瘠薄,是干旱半干旱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也是我国主要制米作物之一。

  糜子蛋白质含量12%左右,最高可达14%以上;淀粉含量70%左右,其中糯性品种为67.6%,粳性品种为72.5%。糯性品种中直链淀粉含量很低,优质糯性品种不含直链淀粉。粳性品种中直链淀粉含量一般为淀粉总量的4.5%∽12.7%,平均为7.5%;脂肪含量3.6%,此外还含有β—胡萝卜素、维生素E、维生素B6、B1、B2等多种维生素和丰富的钙、镁、磷及铁、锌、铜等矿物质元素。

  二、糜子生产与分布

  全世界糜子栽培面积约550∽600万hm2,栽培面积最大的是俄罗斯、乌克兰和中国,印度、伊朗、蒙古等国也有栽培。我国糜子主产区集中在我国长城沿线地区,常年种植面积约100万hm2,居世界第2位。

  糜子有粳糯之分。我国包头、东胜、榆林、延安一线(东经110°)以东地区,主要栽培糯性糜子,向东延伸粳性糜子种植的数量越少;该线以西地区主要栽培粳性糜子。

  三、糜子栽培区划

  1.东北春糜子区

  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朝阳地区除外)三省及内蒙古兴安盟和通辽市。糜子以春播为主,垄作栽培,主要为糯性品种,散穗型居多,籽粒较小,以黄、黑粒色为主。

  2.北方春糜子区

  包括内蒙古大兴安岭以西大部、辽宁朝阳市、河北承德和张家口市、北京延庆县、山西晋西北地区、陕西北部长城沿线各县、宁夏盐池和同心县及引黄灌区、甘肃河西走廊。糜子以春播为主。由东向西由糯性品种为主向以粳性品种为主过渡,类型复杂多样。千粒重由东向西逐渐增大,籽粒以黄、白、红色为主。

  3.华北夏糜子区

  包括太行山及豫西山地以东,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大部、山东及安微和江苏的部分地区。糜子以夏播为主,条播平作,以糯性品种为主,侧穗型品种居多,中小粒,以黄、白粒色为主。

  4.黄土高原春、夏糜子区

  包括河北西部少数县、山西中南部、河南西部、陕西中部、甘肃中部及甘南自治州、宁夏南部及青海东部地区。本区西北部以春播糜子为主,东南部以夏播糜子为主。由东向西是由糯性品种为主向粳性品种为主过渡,侧穗型品种居多,千粒重较高,籽粒以黄、红色为主。

  5.西北春、夏糜子区

  包括新疆全区及甘肃西北部酒泉地区。糜子有春播也有夏播,但面积较小。

  6.青藏高原春糜子区

  包括西藏自治区、青海中西部及四川西部,是我国最大的高原区。糜子属零星栽培,一般为春播,少数地方为秋、冬播,品种为粳性,散穗型,籽粒小,单产较低。

  7.南方秋、冬糜子区

  包括淮河、秦岭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各省区。糜子零星分布于各省山地和丘陵地带,一般多在头年秋、冬季播种,次年春季收获,品种多为糯性、侧穗型。

下附件: 点击下载附件

点赏 点赞 0收藏

热门评论
相关百科

您可以给编辑者赏赐一定智农币

×
  • 5智农币
  • 10智农币
  • 25智农币
  • 50智农币
*注意事项:1人民币=100智农币
  当您的智农币不足时将会从您的账号余额中扣除相应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