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蓓如,男,1944年7月生,陕西陇县人,博士生指导教师。1963年7月毕业于陕西省武功农校后,在陇县从事农技推广工作,1978年考入西北农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1981年硕士毕业后留校工作至今。兼任中国农业高新技术学会理事。
何蓓如教授治学严谨,教书育人,先后为本科生、研究生讲授过多门有关课程,共培养了23名硕士研究生和9名博士生。科学研究、科技推广,成绩突出,曾获农牧渔业部部属重点高等农业院校优秀教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陕西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1997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96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
何蓓如教授从70年代初至今,一直致力于小麦雄性不育和杂交小麦的研究。为解决T型小麦雄性不育系恢复源少、恢复度低、种子皱缩的缺陷,1981年起研究K型不育系,1987年完成三系配套。鉴定认为:“该项研究居国内领先,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使杂交小麦向生产应用方面向前推进了一步。”此成果被《科技日报》评为“1988年中国十大科技成就”之一。
何蓓如教授在三系配套的基础上,不断扩大不育系资源,并筛选出一批抗病不育系;半显性矮源导入K型不育系,为选育高产、抗倒杂交小麦开辟了途径。并对K型不育系的细胞质效应、雄配子败育、育性恢复遗传等基本遗传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近年已成功创立小麦温敏不育系的选育方法。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论文74篇,出版著作3部。共获科技奖励8项,取得发明专利3项。
1988年以来利用K型小麦不育系组配上万组合,从中选出春性强优组合“901”,于1995年通过甘肃省张掖地区品种审定,成为园内首先通过审定的杂交小麦品种。“901”的选育成功《人民日报》1995年8月23日头版报道,并被评为“1995年中国科技十大新闻”之一,何蓓如教授被评为“1995年陕西科技新闻人物”之一。
何蓓如教授和中国农科院合作,主持育成了适合于秦岭高寒山区种植的小黑麦品种“中秦1号”、“中秦2号”,现已秦巴高寒山区广泛种植推广。近年利用染色体工程方法选育非1B/1R类型的K型小麦不育系取得突破,可将任意小麦品种改造K型不育系,这对解决K型不育系保持系资源渐少等问题有重要意义,为选育更高水平的K型杂交小麦奠定了理论基础。已获中国发明专利授权。
为适应加入WTO和市场经济发展,何蓓如教授认为简化种子生产技术、降低种子生产成本是杂交小麦种子生产产业化的关键环节,也是杂交小麦大规模进入生产和提高我国小麦市场竞争力的基础。近年经南繁北育,创立“选育适应中国北方小麦温敏小麦雄性不育系的方法”,1999年申报中国发明专利。用这一发明技术已将强优势杂交小麦的种子生产体系由“三系法”改良成“二系法”,简化了杂交小麦种子生产技术,降低了种子成本。现已在西北春麦区相关种子企业合作,开始杂交小麦产业化进程。适应黄淮麦区的二系优质杂交小麦强优势组合已选育成功,正在加快扩繁二系亲本,力争二系杂交小麦迅速实现产业化。
下附件: 点击下载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