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首席小麦育种专家——郭进考
400
切换pc版

  在中国小麦育种界,石家庄市农科院院长郭进考堪称一代奇才。他从一个中专毕业生起步,经过20多年的艰苦攀登,先后育出6个小麦新品种,其中有3个被定为国家级品种,已累计推广1.7亿亩,增产小麦116亿斤,创社会经济效益70多亿元。去年,在全国首届“科技功勋”评选中,国家人事部给他荣记了一等功。

  在困境中起步
  
  石家庄市农科院的前身是石家庄地区农科所,是一家建所晚、条件差的农业科研单位。1973年,郭进考从地区农校毕业,背着铺盖卷到农科所报道时,小麦组的条件更差,全部“设备”就是一把木尺和一台小天平。
  
  条件差,任务和责任却很重。石家庄是河北省的小麦主产区,差不多担负着全省商品粮总量的四分之一。可几百万亩麦田里,一直没有自己的当家品种,全靠引进外省品种维持生产,产量也只能跟在人家后面跑。所以,全区上下都很着急,小麦组刚成立不久,当时的地区领导就跑到农科所,提出要大打小麦品种翻身仗。
  
  “许多大学毕业的学生,奋斗一生也没能拿出一个像样的品种来,就凭几个中专生,还能折腾成啥事儿?”热切的希望,冷眼的嘲讽,在郭进考身上都化作了力量。他知道自己底子薄,就拼命学习。他们的宿舍在旧楼一楼,夏天潮湿,墙上总有抹不完的水珠儿,蚊子也在室内肆虐,他就钻到蚊帐里学;冬天寒冷,屋里常常结冰,实在冷了,就到楼道的公用炉子上烧块砖,夹到屋里暖暖手脚继续学。就这样,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他啃完了《育种学》、《遗传学》、《统计学》等十几部专著和有关大学的教材,作了10万多字的学习笔记。
  
  没有育种材料,他就和同伴们四处求援。那时候,所里经费特别紧张,每次出差,总是找最便宜的旅馆,坐火车跑再远的路也不敢坐卧铺。有一次,他从河南到山东,跑了几家育种单位,最后从烟台回石家庄。买完车票,身上就只剩下8分钱了。他背着半口袋材料,在车上站了一天一夜,回到所里竟差点晕倒。就这样,郭进考以一种拓荒者的精神,三下山东、四去河南、五上黄土高原,在两年多时间里,全国有名的育种单位几乎跑了个遍,拜访了40多位专家,请教了100多位同行,搜集到了800多份育种材料,迈出了小麦育种坚实的第一步。
  
  在前进中攀登
  
  小麦育种,是一项在艰苦环境下,长时间进行的一种大难度科研活动。没有对事业执着的追求精神,干不了这些项工作;没有科学的思路和严谨的学风,更干不好这项工作。
  
  就说做杂交吧,为了优中选优,他们每年要做上百个组合,要选3000株母本,并在每一株上留20个籽粒,再去掉籽粒上3个小如米粒的雄蕊。其间,18万个雄蕊,如果有一个没有去净,就可能失去成功的机会。去雄,还要搜集选定的6000株父本上的花粉,一株一株为去雄的麦穗授粉。最后,为防止串粉,每个麦穗上还要套上纸袋。这项工作,每年都在“五一”节前后进行。毒辣辣的太阳照在背上,麦田里常常是30多度的高温,做杂交的人又必须弯着腰或单腿跪在地上,像绣花那样一丝不苟地操作。汗水流在眼里,蛰得生疼,你得完成一个动作后才能擦擦,麦芒刺的奇痒,你又得痛苦地忍受着。
  
  从做完杂交到通过大区实验,至少需要10年时间的观察筛选。所以,10年中,你得像呵护婴儿那样,精心呵护田间的“种子选手”,否则一个环节上出了问题,10年心血就会付之东流。作为一个小麦育种专家,谁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多,谁就掌握着通向成功的钥匙。当然,掌握第一手材料的过程,也就是接受风霜雷电、酷暑严寒锤炼的过程。有一次,他们的一个新品种快要出圃了,天突然下起了雷雨,田间所有的人都往家里跑,唯有郭进考和几个同伴往地里跑。雷电在头上炸响,倾盆大雨浇在身上,风刮的人难以站立。然而,为了观察这个品种的抗倒性,他们整整在雷雨中观察了一个多小时。或许是他们的精神感动了上苍吧!雷雨中,许多对照品种都倒伏了,唯有他们的品种昂首挺立。这个品种,后来就成了河北省的第一大品种——冀麦26号。
  
  冀麦26号以高产、早熟、抗病、抗倒伏而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不但成了河北省的当家品种,还在晋鲁豫等省区广为种植,累计推广面积6000多万亩,增产小麦37亿斤。这个新品种还受到党和国家领导同志的关注。
  
  冀麦26号的成功,奠定了郭进考在小麦育种界的地位,也鼓舞了他不断攀登高峰的信心。进入九十年代,他又培育出了冀麦36、冀麦38号两个高产新品种,拉动石家庄500万亩小麦平均亩产顺利通过400公斤大关,其中100万亩小麦亩产突破千斤。
  
  郭进考搞育种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吃一占二观三”,即生产上有一个当家品种,还要有两个后备品种和三个苗头性储备品种。他说,“育种工作者要经常预测未来的生产需要,以科研的超前性来拉动生产的不断进步。” 1981年,他从一个刊物上看到了一篇介绍太谷核不育的文章。育种工作者的特有敏感,便他马上意识到了这项技术对培育新品种的重大意义,并立即赴山西学习了这项技术。回来后,经过反复实践,成功地解决了亲本难以大量聚合的难题,并经过复合杂交、轮回选择,于1998年推出了集高产、抗旱、优质于一体的小麦新品种——石4185品种。它在一水不浇的情况下,亩产可达350公斤,在赵县10万亩示范点上,平均亩产达到了550公斤,最高亩产达到了700公斤。1999年,这个品种通过了国家级审定,被农业部列为重点推广品种。
  
  在弓弦上选择
  
  郭进考从零起步,经过20多年的艰辛跋涉,终于拥有了自己的种子群,创造了小麦育种史上一个又一个奇迹。他先后获得了15项科研成果,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三等奖1次,省长特别奖1次,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次。在小麦育种领域他是成功者。然而,在这成功的路上,洒下了他多少催人泪下的心血和泪水啊!
  
  为了多出品种出好品种,郭进考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倾注在了小麦育种上。他知道,要把握准育种方向,就必须走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道路。所以,他在农村蹲点搞试验,一干就是十几年。从参加工作到现在,他从未休过一次假,每年的“五一”、“十一”和中秋节,全部是在田间度过的。
  
  从一名中专生成长为著名小麦专家,郭进考走出了一条辉煌的道路。由于在小麦育种领域的突出贡献,他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省市劳动模范,还被选为省人大代表、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并享受国务院终身津贴。

下附件: 点击下载附件

点赏 点赞 0收藏

热门评论
相关百科

您可以给编辑者赏赐一定智农币

×
  • 5智农币
  • 10智农币
  • 25智农币
  • 50智农币
*注意事项:1人民币=100智农币
  当您的智农币不足时将会从您的账号余额中扣除相应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