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称:麦蜘蛛
英文名称:gree wheat mite
中文别名:红蜘蛛、火龙、红旱、麦虱子
拉丁学名:麦长腿蜘蛛(Petrobia latens)、麦圆蜘蛛(Penthaleus major)
分布区域:麦圆蜘蛛多发生在北纬37度以南各省,如山东、山西、江苏、安徽、河南、四川、陕西等地。麦长腿蜘蛛主要发生于黄河以北至长城以南地区,如河北、山东、山西、内蒙古自治区等地。
形态特征:麦圆蜘蛛成虫:雌成虫体卵圆形,体长0.6-0.98mm,体宽0.43-0.65mm,体黑褐色,体背有横刻纹8条,在体背后部有隆起的肛门。足4对,第一对足最长。
卵:麦粒状,长约0.2mm,宽约0.1-0.14mm,初产暗红色,以后渐变淡红色,上有五角形网纹。
幼虫和若虫:初孵幼螨足3对,等长,身体、口器及足均为红褐色,取食后渐变为暗绿色。幼虫脱皮后即进入若虫期,足4对,体形与成虫大体相似。
麦长腿蜘蛛:成虫:雌成虫形似葫芦状,黑褐色,体长0.6mm,宽约0.45mm。体背有不太明显的指纹状斑。背刚毛短共13对,纺锤形,足4对,红或橙黄色,均细长。第一对足特别发达。中垫爪状,具2列粘毛。
卵:越夏卵呈圆柱形,橙红色直径0.18mm,卵壳表面被有白色蜡质,卵的顶部覆盖白色蜡质物,形似草帽状。卵顶有放射形条纹。非越夏卵呈球形,红色,直径约0.15毫米。初孵时为鲜红色,取食后变为黑褐色,若虫期足4对,体较长。
为害作物:小麦、大麦、豌豆、苜蓿、杂草
为害症状:麦蜘蛛春秋两季为害麦苗,成、若虫都可为害,被害麦叶出现黄白小点,植株矮小,发育不良,重者干枯死亡。
分类属性:蜘蛛纲、蜱螨目、(麦圆)走螨科;(麦长)叶螨科
发病特点:麦长腿蜘蛛一年发生3~4代,以成虫和卵越冬,翌年3月越冬成虫开始活动,卵也陆续孵化,4~5月进入繁殖及为害盛期。5月中下旬成虫大量产卵越夏。10月上中旬越夏卵陆续孵化为害麦苗,完成一世代需24~26天。麦圆蜘蛛一年发生2~3代,以成、若虫和卵在麦株及杂草上越冬。3月中下旬至4月上旬虫量大,为害重,4月下旬虫口消退。越夏卵10月开始孵化为害秋苗。每雌平均可产卵20余粒,完成一代需46/80天。两种麦蜘蛛均以孤雌生殖为主。 麦长腿蜘蛛喜干旱,生存适温为15~20℃,最适相对湿度在50%以下。白天活动为害,以下午3—4点最盛,遇雨或露水大时,即潜伏麦株丛及土缝中不动。麦圆蜘蛛多在早8、9点以前和下午4、5点以后活动。不耐干旱,生活适温8一15℃,适宜湿度在80 %以上。遇大风多隐藏在麦丛下部。春季成虫将卵产在小麦分蘖丛和土块上,秋季多产在须根及土块上。卵集聚成堆,每堆10余粒,水灌麦田低洼湿润或密植麦田发生较重。麦长腿蜘蛛则以旱地麦田发生重。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采用轮作倒茬,合理灌溉,麦收后浅耕灭茬等降低虫源。
2.化学防治
在春小麦返青后,选当地发生较重的麦田进行调查,随即取5点,每点查33厘米,下放白塑料布或盛水的盆,轻拍麦株,记载落下虫数,当平均每33厘米行长幼虫投200头以上,上部叶片20%面积有白色斑点时,应进行药剂防治。
(1)喷粉 可用3%混灭威粉剂或用1.5%乐果粉剂每亩1.5~2公斤。
(2)喷雾 50%马拉硫磷2000倍,亩施75公斤药液
(3)毒土40%乐果乳油每亩75克拌20公斤细土,撒在田间,48小时效果在80%以上。
常用药剂: 马拉硫磷 乐果 吡虫啉
下附件: 点击下载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