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银鲑养殖中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714
切换pc版

  银鲑(O.kisutch)为朔河性洄游鲑科鱼类,原产地为美国的加利福尼亚至阿拉斯加地域。经美国鱼类学家的多年系统选育、驯化、并运用生物基因工程技术,改变了其洄游习性,使其可以终生生活在淡水中,为在淡水中人工养殖奠定了基础。

  1.水源要求。

  鲑科鱼类对环境要求严格,必须在没有化学污染的水域中养殖。一旦环境污染,会导致鲑科鱼类的大量死亡。银鲑为广盐性冷水鱼类,盐度要求在0—0.1%之间均可;温度在7—19℃之间合适,低于8℃会影响其摄食和生长,高于19℃既会导致死亡,理想水温在10—18℃。对溶解氧要求较高,不能小于7mg/l ,否则会影响银鲑的生长和体质。硬度要求在8—12德度适宜,软水和硬水都不好。Ph要求在7.0—8.0为佳。因此水源选择是银鲑养殖成败的关键。

  2.池型构造和渔场的整体布局。

  2.1池型构造。池型一般以圆形池为佳,采用鱼池直径的切线方向双向进水、鱼池中间排水(表层水和底层水)形成能够将污物旋转排除池外的水流;面积在60平方米左右;池高在1米半左右;池底为圆锥形,坡降在2.5%为好,利于中间排污。池中间排水管用来兼做拦鱼栅、与之连通的池外排水管做水位控制。

  2.2 养鱼场的整体布局。除了全面考虑常规因素外,这里强调的两点:一是在总排水口要设一个二级沉降池,收集鱼类粪便,利用粪便可以进一步的生产沼气和生物复合肥;同时可以减少养殖业对环境的污染。二是在池子上方搭棚、利用圆形池中间的空地种植具有爬藤的植物(如葡萄、爬墙虎等)对鱼池进行遮阴。

  2.3 水量与鱼池面积的关系。国外有每秒5升的注水量可以养一吨鱼;国内也有每秒0.1立方米的流量可以养殖一万公斤鱼的记录。一般来讲,每亩水面需要的水量是0.05M3/S,同时要考虑增氧措施。应该留有适当的面积来养殖不需要流水养殖的池塘,例如养殖鲟鱼的池子,这些池子是间歇试的需水的。相对的要好些,利用率会高些。

  3.放养密度。

  放养密度受水温、水质、鱼体大小的影响较大。集约化养殖一般参照以下公式进行估算:放养量(kg/m3)={[进水溶解氧(mg/l)-5.5(mg/l)]*池水交换次数(次/小时)}/鱼的耗氧量(mg/t·h)一般3—5克鱼苗,每平方米放养200尾,20克的鱼苗,每平方米放养100尾;100克的鱼苗,每平方米放养50尾。

  4.饵料选择与投饵。

  4。1鲑科鱼类在自然水域中以小杂鱼虾和水生昆虫等为饵料,也可以捕食一些底栖动物。所以在人工养殖条件下,饵料选择应选蛋白质含量不低于50%的饵料。同时在饵料中应添加多维和矿物质等。一般要选用专业性好的饲料加工厂的饵料为好。

  4.2 日常饵料投喂。投饵方法以四定为原则:即定时、定位、定质、定量。鱼种每天投喂四次,成鱼每天两到三次,鱼的个体越大投喂的次数相应减少,每次投喂的时间在十分钟左右;每次投喂尽量在固定的食台进行投喂、银鲑的食台面积相对要大些,因为过度集中投喂银鲑容易缺氧;不同规格的银鲑饵料配方是稍有差别的,应该根据不同的要求确定饵料的质量;银鲑鱼的日投饵率一般为鱼重的1.5-3.0%。具体投喂量要依水温、水质、以及鱼的活动情况来确定,一般是以鱼的饱食量的80%为好。

  5.日常管理。

  5.1巡塘和生长情况观察。

  5.1.1巡塘。巡塘是最基本的日常管理工作,要求每天早、中、晚各一次。尤其在夜间巡塘和清晨巡塘,要注意观察鱼的活动情况,防止缺氧。夏季多雨季节气压低时,要勤巡塘,发现问题及时采取开增氧机或加注新水,防止泛塘。

  5.1.2 检查生长情况。定期检查鱼的生长情况及健康情况,根据生长情况,调整投饵率和放养密度。当池中鲟鱼生长差异过大时,要按其规格及时分塘。

  5.2水质管理

  5.2.1水质监测。每天测水温三次。其它如ph值、溶解氧、亚硝酸盐、氨氮等要定期的测定。所以在特殊情况下,如水温过高、水色不对或天气闷热时,要加强对水质的监测,每天清晨都要测定溶解氧。

  5.2.2 注水。当池塘水色过浓时,透明度低于25cm或溶解氧小于5mg/l时,要注新水,保持水质的清新。当望、外界的水质也不好时,应该开动增氧设施。

  5.2.3 ph值的调控。银鲑生长最适合的ph值为6.0-8.0,ph值过低会影响银鲑的代谢活动和生长,甚至危及生命。发现ph值偏离适宜值时,要及时设法调控。

  5.2.4温度观测。大多数银鲑的生存温度上限为22℃。超过20℃,银鲑既有生命危险。

  以下措施可供参考:选择合适的放养时间,投放大规格鱼种,以缩短养殖周期。争取在今年高温期过后才投放大规格鱼种,在来年高温期到来之前达到养成规格上市,可以避开高温;还可以在高温期到来时,加深水位,减小放养密度;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加大换水量和搭棚遮光等措施。
  
  6.病害防治。

  主要以健康养殖为目标,因为鲑科鱼类对药物敏感,所以应该以防为主。用药应以中西药结合为主,采用低毒高效为好。首先要做好环境、工具、鱼池等的消毒工作,保持环境良好,减少疾病的危害。要控制外来病原的带入。

  6.1病毒性疾病。

  三大病毒性疾病。主要的防治药物为伏碘(PVP-I),伏碘对病毒、细菌、真菌、芽孢均有显著的杀灭效果。药浴:600mg/m3伏碘溶液(有效碘量50-60mg/m3)浸洗鱼卵、鱼种20分钟,可预防病毒病,并对细菌、真菌也有效。内服:每天用有效碘量为20-50mg/kg体重,拌入饵料投喂,连续投喂3-5天,对病毒性疾病有很好的治疗作用。(注意:伏碘切勿与金属物品接触否则会产生有毒物质;也不能与季铵盐类消毒剂直接混合使用)。

  6.2 细菌性疾病。

  6.2.1 弧菌病。病原菌为弧菌。症状:体色发黑、鳃贫血、眼球突出、肛门红肿、肠管内有带血的黏液状物。治疗:饵料中添加强力霉素20-50mg/kg,连续投喂一周;同时用诺氟杀星呋喃唑酮药浴,1g/m3,对水体消毒。

  6.2.2 细菌性鳃病。病原菌为嗜鳃黄杆菌。症状:腮淤血、肿胀、严重时鳃盖闭合有困难。可以用5%食盐洗浴一分钟或者用1%食盐洗浴一小时;也可以用1-2ppm的高锰酸钾洗浴一小时。

  6.2.3 鲑鳟类疥疮病。病原菌为灭鲑气单胞菌。防治:用蓖麻鲜叶或嫩枝扎成几束放置在池塘内浸泡3到4天后更换,连续两次。用量,每亩水面每次用量在12公斤。主要采用黄胺类药物(黄胺甲氧嘧啶、黄胺异恶唑)每100kg鱼饵料中加入10g,每天投喂一次,连续使用7天。

  6.3 真菌性疾病。

  主要是水霉病,首先要防止鱼体受伤。主要使用中草药和食盐来防治。

  6.4 寄生虫性疾病。

  6.4.1 三代虫。病原体:鲑三代虫。症状:常寄生于尾鳍、殿鳍和背鳍上;寄生躯干时,病鱼时常侧身磨体,呈不安状态;寄生鳃部时,鳃肿大,鳃盖外张,鳃暗黑色,体发黑,鱼消瘦。成鱼寄生后体表分泌黏液,呈灰绒毛色。防治:用1/4000福尔马林洗浴一小时。(注意:福尔马林耗氧、洗浴时注意增氧。)

  6.4.2 多子小瓜虫。病原体:多子小瓜虫。症状:寄生后引起组织增生形成脓包,鳃上产生大量黏液。呈现肉眼可见的小白点。侧身磨体,表现不安状态。防治:2ppm孔雀石绿和1/4000福尔马林洗浴40分钟,每两天一次,连续做三次。

  6.4.3 六鞭毛虫。病原体:鲑六鞭毛虫。症状:寄生于幼鱼的胃、幽门垂、肠管、胆囊、肝脏等组织中,特别是一克左右的秩鱼易患此病,患鱼体色发黑、游动异常。

点赏 点赞 0收藏

热门评论
相关百科

您可以给编辑者赏赐一定智农币

×
  • 5智农币
  • 10智农币
  • 25智农币
  • 50智农币
*注意事项:1人民币=100智农币
  当您的智农币不足时将会从您的账号余额中扣除相应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