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料产品生产技术工艺与其质量的若干问题
523
切换pc版

  摘要:本文针对饲料产品的加工工艺和产品质量问题进行了探讨,如何将科学的配方转变成优质产品,作者认为:饲料产品的均匀度将对产品质量年产生正面效应的同时,也会产生一些负面效应;饲料产品生产、贮存过程中的物理、化学因素如:氧化还原反应,酸碱度和缓冲性、溶解度和分配系数、乳化作用、温度和水份活度等对饲料产品的质量和产品的应用效果产生影响;饲料产品中由于众多的配伍禁忌存在,故在工艺设计上要充分考虑;氧化剂和还原剂共处一个体系的影响,混合工艺对维生素的影响;以及非营养性添加剂的影响;工艺设计也要考虑满足动物的生理要求。总之,重视饲料产品加工工艺技术,减少产品中的配伍禁忌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加工工艺管理和健全质量评价体系,将使饲料工业得到长足的发展。

  关键词:饲料 工艺 质量

  前言: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饲料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达到世界饲料大国的生产能力,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相关学科领域的发展。饲料产品也面临着从产量型向质量型过渡,如何提高产品质量,一方面要有科学的配方,另一方面要有精良的工艺。一个产品的加工工艺是由相关技术和设备所决定的。目前我国饲料加工设备已达到比较先进的水平,且不断地推出各种性能和用途的新品种设备,为饲料工业机械化、自动化生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饲料产品(包括添加剂、预混料、全价料)的生产工艺(尤其是前两者)的研究和应用水平还有待提高。这主要是指饲料产品的设计、生产部门技术人员,如何将科学的配方转变成优质产品的设计加工过程。我们仅对这类问题进行如下探讨。


一、均匀度

  1、 均匀度的意义

   饲料产品的均匀度,可以表示为产品中各组份含量(固体和液体)占设计比例的相对百分数。一般以其某组份的含量变异系数表示其均匀度。从化学角度来看,饲料产品中各组份理化性质与分配性质差异很大,因此绝对混合均匀是不可能的。在饲料产品中,载体与原料(或原料之间互为载体)颗粒的分布状态也因其理化性质有很大区别。从润湿的角度看,当接触角<90°时为吸附/分隔型,接触角>90°为涂布/粘附型。每个组分表面性质的相互影响,决定了它们的分布和均匀程度。
 

  2、 均匀分布和非均匀分布的利弊
饲料中各组份要达到均匀分布,各组分的粒度、密度、容重与组份含量应保持合理的关系。而实际生产中往往是含量少的组分(如多维、药物)粒度较大,含量多的组分(如磷酸盐、碳酸钙)粒度较小。这给混合均匀带来一定的困难。均匀分布和非均匀分布的利弊如下:

  2.1 均匀分布使营养性添加剂和非营养性添加剂能充分发挥作用(如抗氧化、防霉、调味)。

  2.2 均匀分布使产品外观保持一致。

  2.3 均匀分布使组分间发生化学反应的概率提高。

  2.4 均匀分布使产品中的水分活度提高。

  由此可见:宏观上合理的均匀分布能提高产品质量,而微观上不合理的均匀分布将会降低产品质量。
  
  3、 添加剂产品的均匀度和全价料、预混料的均匀度

  添加剂产品要求有较好的均匀度,至少产品的载体和主成分是均匀混合的。这种均匀度在大多数情况下可以保证。产品在贮存、运输过程中不发生分离和变质,惰性载体起到了分散和隔离的作用,载体与组成分之间的联系并不紧密。当这类添加剂用于预混料时,由于各组分理化性质不同以及环境条件的改变(如含水量增大),在预混料中的均匀度将发生改变。

  a. 复合维生素中亲水性维生素分散的均匀程度受到水分影响而发生聚集、粘结。
  b. 抗氧化剂由于表面亲脂性材料的减少和表面亲水性材料的增加,作用下降。
  c. 调味料类可因载体、环境的改变,发生化学反应(还原、络合、中和、水解)。甜味剂由于表面亲水性载体材料的水分影响,发生聚集、粘结。
  d. 金属元素受表面亲水材料影响,催化活性增加,对维生素药物等的负面影响增大。
  e. 酸化剂在均匀分散的亲水性体系中与碱性材料发生中和反应,同时放出活度很高的水,引发其它反应。 
  f. 香味料由于表面亲水材料隔离与其它成分发生作用的概率下降,但其中有机酸部分的中和反应、酯被催化分解、金属离子络合反应作用却增加。
  g. 药物性添加剂由于接触金属元素,而发生效价改变。
 

  4、 影响均匀的因素和克服方法
  
  4.1在配制预混料的工艺中,对于维生素类、色素类添加剂,应与抗氧化剂和还原性原材料预混,以求形成涂布/粘附型颗粒分布。再混入预混料中,即形成颗粒分隔分布,可防止其它有害物质与其反应,也防止了抗氧化剂的失效。
  
  4.2甜味剂类添加剂的预混过程,应与低水分载体(或原料)先混合,不应直接接触含水量高或含脂肪高的原料,也不应直接接触含水较高的有机酸类。这样有利于其均匀分散,充分发挥甜味作用。
  
  4.3金属微量元素应以化学性质稳定的惰性载体预混,最好是先与氨基酸类添加剂预混再加惰性载体隔离。
  
  4.4 酸化剂有疏水处理时,可与其它原料直接预混。无疏水处理时应避免直接接触碱性物质(如碳酸钙),防止中和反应发生与水分活性提高。
  
  4.5香味剂应与蛋白质类或有机载体先预混,减少直接接触碱性物质、有催化性的硅酸盐载体和金属元素如铁、铜、锰、锌等。经过稳定化处理的香味剂,比一般吸附型制剂要有许多优势,使用时可不必顾及环境影响,并可均匀分散。
  
  4.6 药物性添加剂应采用微粒化的制剂。

  微颗粒化药物添加剂能保证动物采食的饲料中有效成份的数量和分布均匀,降低药物污染和残留、静电吸附等,减少了药物通过粉尘飞散而造成的损失。微粒化药物添加剂的表面积大大减少,降低发生化学反应的概率与程度,增加了药物的稳定性,普通粉末状药物添加剂一般由有效成分和载体常规混合而成,由于常用载体颗粒不规则,粒度不均匀,载体与有效成分结合松散,极易分离。往往造成成品药物添加剂的不同粒度组分中含药量不同,很容易导致在混合过程中,混合不均匀。


二、物理、化学因素对质量的影响和策略
  
  众所周知,营养学上合理的配方未必能生产出相应品质的饲料产品。不合理的加工工艺、忽视饲料组分间的互作关系、忽视产品的卫生指标与适口性,都影响配方水平的发挥和最终产品质量。影响饲料产品质量的因素包括:

  1. 饲料产品中的氧化与还原
  
  1.1饲料产品是氧化剂与还原剂共存的复杂体系,以预混料最为明显。人们经常会认为预混料的水分很低不会发生化学反应。事实上氧化还原等化学反应都在发生。其原因是由于:
  
  a. 水分含量 水分在物料颗粒中是非均匀分布的,即表层水分较高,且易受环境和水分活度影响。例如某些工业原料(添加剂)含水为5%,在物料表层水分可达40%以上。当环境湿度变化时,物料表层易吸潮和溶解,导致物料颗粒之间结团。在这种情况下,化学反应是完全能够发生的。
  
  b. 表面化学作用 添加剂预混剂产品载体多为碳酸钙、硅酸盐类和含淀粉的物质。这些载体对于某些化学反应都有表面化学作用和催化作用。典型现象有:碘化物可被硅酸盐催化氧化生成单质碘。淀粉可催化还原亚硒酸钠生成零价硒(红硒);碳酸钙使吸收二氧化碳的氯化胆碱的碱性增加,碱性促使硫酸锰氧化成二氧化锰,硫酸亚铁氧化成硫酸高铁,Mn4+和Fe3+又可以直接氧化破坏许多营养素;碳酸盐可与有机酸发生表面反应,释放出的水又增加溶解度,加速了反应……
  
  c. 机械化学作用 物料颗粒的相互接触产生的能量可促进某些化学反应。如制粒过程对维生素造成的破坏,四环素类药物发生差向异构。
  
  1.2 避免饲料产品加工过程中的氧化还原反应
  
  a. 油脂氧化的危害和预防

  饲料油脂的分布是非均相的,如豆类和谷物的油脂分布在胚和子叶中,油脂添加方式(制粒前活制粒后)对脂肪在饲料中分布的影响。没有细胞结构保护的脂肪(喷入和膨化),在金属离子与温度的作用下,很快发生氧化和酸败。氧化产物能引起动物肝脏肿大、厌食和腹泻。过氧化物的强氧化作用可以破坏维生素、引起油脂、酶等蛋白质聚合。饲料中加入抗氧化剂可预防油脂氧化。但抗氧化剂的种类与使用方法的不正确和误区使饲料产品的质量受到影响。其现象和纠正措施如下:
  
  1) 减少高含量多不饱和油脂的使用,鱼油、米糠油的氧化速度比其它脂肪要快数千倍。
  
  2) 抗氧化剂对已经氧化或已经长时间加热过的油脂(如炸制废油)的保护是无能为力的;大量的添加抗氧化剂,同样会引起新的自由基反应,本身也产生毒性和影响适口性。
  
  3) 单一种类的抗氧化剂添加增大,表面上节约成本提高了效果,而实际上忽略了抗氧化剂发挥作用的几个要素:不同反应类型的抗氧化剂的组合、H+供体、表面活性剂、金属离子螯合剂。过量添加单一种类的抗氧化剂会影响动物的适口性。
  
  4) 抗氧化剂添加时,应该考虑总用量和脂肪、维生素和色素等需抗氧化保护成分的关系;同时,考虑到添加工艺是否合理。用于防止脂肪氧化的复合抗氧化剂应是无载体的产品直接加入油中。用于防止粉状物料氧化时,应将的抗氧化剂与维生素、色素等先预混。
  
  5) 许多抗氧化剂产品都是干燥粉末,在许多低水分、低脂肪的产品不能充分接触物料,影响其作用的发挥。因此,复合型抗氧化剂产品的表面性状应符合抗氧化反应所要求基本条件,即:液膜方式分散,在能参与和促进抗氧化的添加剂(如有机酸等)共存的情况下,共同发挥作用。
  
  b. 金属离子的氧化和催化氧化
饲料中添加的微量元素主要有铜、铁、锰、锌、钴、铬、碘、硒,其二价金属离子均有催化性,Fe3+ 和Mn4+ 能直接氧化。金属微量元素的氧化和催化氧化主要表现是破坏维生素和催化脂肪氧化,同时也影响类胡萝卜素色素和药物性成分的效价。非金属的碘酸盐和亚硒酸盐也因氧化其他物质,自身被还原而失效。无论是制药工业还是食品添加剂,都禁忌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直接预混。许多实验都证明,预混料中金属微量元素可以破坏脂溶性和水溶性维生素,但微量元素氨基酸螯合物在很大程度减少对维生素的破坏。目前,使用无机微量元素时,应该采用合理混合工艺,尽量减少其负面效应。
  
  2. pH值和缓冲性
  
  饲料产品如同食品和药物制剂,酸碱度(pH值)与产品质量、性能发挥,都是密切相关的。例如:
  
  2.1在大多数情况下,饲料的碱贮是比较高的,不利于酸化剂发挥作用,不利抗氧化剂和防霉剂发挥作用,影响弱酸的分配系数,也不利于协同肠道抗生素类药物发挥作用。
  
  2.2在预混料中,氯化胆碱、碳酸钙共存时,由于胆碱吸收二氧化碳,增加了碳酸盐的溶解。这类弱酸强碱盐的离子可以与季胺碱(胆碱)形成“强碱”,并对维生素产生破坏,同时产生的碱性可使Mn2+ 和Fe2+ 在空气中氧化成Fe3+ 和Mn4+。用沸石等硅酸盐类载体可以明显地减低其破坏作用。
  
  2.3在非营养性添加剂的应用过程中,酸性pH值不利于甜味剂发挥作用和在高温下引起分解。但酸性pH值能提高许多天然和人工添加的香料物质的香气。
  
  2.4缓冲性

  饲料产品本身是一个缓冲性比较强的缓冲体系,饲料中的蛋白质、氨基酸、无机盐、有机酸等组成了缓冲容量很大,pH值在5.0 -- 6.5的体系。例如,在乳猪料中常以“系酸力”来反映其的缓冲能力(系酸力是用盐酸滴定100g饲料至pH=4.0时,所用盐酸毫摩尔数),常见乳猪料的系酸力为(35.0 – 42.0)。缓冲性正面作用表现为维持饲料产品中各组份稳定性所需要pH的稳定,在微偏酸性的体系中,大多数的成分是稳定的。其负面效应表现为对幼龄动物(猪)消化生理方面的影响。如仔猪断奶后胃酸分泌不足,饲料中两性物质的离子效应表现出的缓冲性是不符合仔猪消化生理要求。常见酸化剂以多元酸(柠檬酸、延胡羧酸)居多,多元酸的缓冲性较强,其pKa值越接近饲料自身pH值范围,饲料中的pH值下降幅度小。因此,在仔猪料使用酸化剂的同时,还应减少日粮的碱储,特别是在钙源和磷源的选择。

  3. 溶解度和分配系数
  
  饲料产品的溶解度,表面上看是速溶型并通过饮水方式饲给的添加剂产品的性能。这是固体溶解在液体中的溶解度。广义地讲,溶解度在饲料产品的制造应用及生理条件的溶出和利用都有重要的意义。
  
  3.1饲料产品加工过程中溶解度对质量的影响

  饲料产品中的可溶物质可分为强电解质(盐、磷酸盐、金属盐、胆碱)、弱电解质(氨基酸、有机酸、维生素、糖类、药物等)、非电解质(药物、维生素、石蜡、脂肪等)。这些物质发生溶解的同时,必然会引发许多化学反应,而成为配伍禁忌。促进溶解主要是饲料产品中的水分、加工过程水分增加和温度提高,其次是脂肪等脂溶性物质和表面活性物质的作用。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是物料表面的溶剂化效应是发生表面化学反应基础。通过各种物理隔离手段和物理化学保护技术可以减少和避免由于溶解造成的反应损失。另一方面,则要提高如抗氧化剂、防霉剂的溶解度而发挥作用。
  
  3.2生理环境下的溶解和分配系数

  某些饲料成分能否在动物消化道有效的溶出、吸收程度反应该产品的质量。尤其是添加剂类产品要保证在生理环境下的协同作用、同步效应。而控制溶出(控释和缓释和增溶)也是提高其利用率的主要手段。对于许多药物性添加剂应考虑其在消化道中溶出程度与效果的影响。如在胃酸能破坏的药物,应考虑控释(肠溶)。而需在肠溶的并且可入血吸收的药物应采用各种增溶手段(如固体分散)保证其发挥药效。

  4. 乳化
  
  饲料中添加的脂肪、脂肪酸盐、脂溶性药物、维生素等,须经乳化作用,才能被吸收利用。在饲料产品加工时则应考虑上述脂溶性物质的含量、HLB值和参与乳化的表面活性剂的组成和作用。脂溶性维生素(如VA)制剂中一般都加有人工合成的表面活性剂,不会因乳化不好而影响效果。天然非精炼的脂肪中的磷脂类是表面活性剂,其是脂肪吸收的重要辅助因子。但磷脂类极易氧化酸败,在精炼油时多被除去。值得注意的是,半精炼的磷脂应用在饲料中,从作用上讲,不会影响生理表面活性剂(胆汁、胰液、小肠液)的作用,但通常其过氧化值很高(>0.4%)会引起脂肪的氧化(自由基反应)。故在应用此类产品时,应考虑过氧化值是否合格,并酌情增加抗氧化剂用量。
  
  脂肪酸盐的制备和应用也有一些类似问题,脂肪酸盐中如是钠钾盐是阴离子水包油(O/W)型表面活性剂,而钙镁型则是(W/O)油包水型。在生理条件下大多数乳化都是(O/W)水包油型乳化,如此脂肪酸盐将产生负面效应。脂肪酸盐是固体形态,便于添加,而且贮存和制备过程受热与金属离子影响,会发生严重的氧化。应用时应考虑其营养作用和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5. 粉末的表面化学作用
  
  在饲料添加剂产品中,粉末性的载体如沸石粉、石粉(碳酸钙)、膨润土、谷壳粉、白炭黑等起着吸附分散的作用。由于这些载体的含量占全价配合饲料中所占比例小,容易被忽视。碳酸盐载体与酸作用,即发生永久性化学吸附,导致酸无效。膨润土类硅酸盐对阴离子的选择性吸附,导致许多添加剂的效果降低;硅胶类载体对弱碱性成分的强烈吸附;活性炭类对芳香族成分的选择性吸附影响其在消化道的溶出和释放。
  
  事实上,容易忽视的还是载体的表面化学催化作用。催化作用主要是催化分解类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例如沸石类硅酸盐可以催化酯的分解,可以催化碘离子氧化成碘。淀粉类载体催化亚硒酸盐的还原。硅酸铝盐对类胡萝卜素(色素)的催化分解。现代的催化化学理论已经能解释其催化机理,故此在添加剂产品的生产过程应避免载体的催化和半永久性吸附,通过对添加剂品种和载体的选择及工艺处理来实现合理的物理分散和物理化学吸附分散。

  6. 温度、湿度和水分活度
  
  温度、湿度和水分活度是影响饲料产品的主要因素,通过认为温度每升高10℃ ,反应速度也可提高几十倍,在有催化因素存在下,反应速度还要加快。由于饲料体系本身是存在着不合理的配伍和组合,温度与湿度的作用会更加突出。实验证明,在30℃ 与湿度恒定(物料水分≥7%,30℃时饱和蒸气压)条件下,4%预混料中的维生素(VB1和VA)在一个月内可破坏60%以上。水分是发生化学反应的媒介基础。饲料产品中水分通常是各组分“干燥失重”的平均值,而不是水分活度,这不能完全反应饲料产品中水分的实际含量与水份的实际影响。CaHPO4·2H2O约含结晶水21%,在4%预混料中,可提供6~7%的含水量,但在干燥失重中并不反应出来。这部分水分一般不能释出,但是与磷酸二氢盐、酸、有机酸盐等共存的混合体系中,化学反应的发生使这些结晶水和反应生成水活跃,表现为物料的流散性变差、潮解、结团。含全结晶水的添加剂如有机酸、糖精钠,粉碎时颗粒表面的能量增加,分子表面的“水桥”作用,使粉碎的颗粒更易结合成大的颗粒,而发生结团。这些结团影响了分散性,同时物料颗粒表面水分的增加,促进了各种不利于其稳定性的化学反应。所以在常温下,尽可能减少饲料产品中水分的活度,是保证产品质量的重要因素。


三、原料组分混合的配伍和工艺设计

  设计饲料产品的工艺时,最重要的是确定物料间配伍的合理性,其次才是分散性和均匀度。饲料是众多物料不合理配伍共存的复杂体系,预混料常因物料间的不合理配伍而发生质量问题,浓缩料或全价料却常因添加剂分散不均匀而发生质量质量。为此,笔者认为在工艺设计中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1 氧化剂和还原剂共处一个体系时
  
  创造混合体系中的还原状态,主要是考虑氧化剂和催化氧化剂的选择与配伍、体系水分的控制。典型的有:(1)碘源的选择:选择氧化价高、溶解度低的碘酸钙,且不能与碘化钾(如加碘盐)共存;(2)亚硒酸钠为硒源时,采用吸附型载体(如硅胶),并进行适当保护处理,防止其还原为零价硒,在成本允许情况下可考虑有机硒源。(3)无机盐中的金属离子均有催化氧化性,可与氨基酸类产品配伍混合,利用其螯合掩蔽作用,减少其催化性;避免使用高铜和高锌,或选择氨基酸螯合物以减少维生素和油脂的催化氧化。
  
  2 各种维生素混合中的注意事项
  
  2.1 VB1不能与VB2、VC和VK3共同配伍混合成一个预混组份。VB1既易氧化,又易还原,不能与VB2(氧化剂)和VC(还原剂)共混。VK3是亚硫酸盐加成物,亚硫酸盐能使VB2分解。
  
  2.2 非微囊化的VD3容易发生氧化失效。
  
  2.3 VE(吸附型)多为乙酸酯,并无抗氧化性。可不考虑混合对象和次序。
  
  2.4 VA一般是微囊产品而又不怕碱性,又因微囊中加有抗氧化剂,但不宜颗粒太大(>40目)。否则机械破坏性增加,微囊破碎导致氧化失效。
  
  2.5 VB2与烟酰胺混合可增加其溶解度。如果是核黄素-5`-磷酸钠形式提供时,要注意设法与钙离子及过渡元素离子隔离,防止成为不溶物。
  
  2.6 叶酸怕酸、容易分解,不能与VB2、VB1、VC、烟酸及有机酸预混合。
  
  2.7 VB12应采用化学吸附型预混剂,不能与VB1 和烟酰胺混合共处,否则易被破坏。

  维生素预混料制备的原则是:易发生反应的维生素进行包被保护、选择灭活的有机载体、易氧化的维生素先与抗氧化剂预混。
  
  3 非营养性添加剂的添加工艺
  
  非营养性添加剂能改善饲料品质、提高适口性、调节动物消化生理和预防疾病的发生。但添加方式不当,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3.1 酸化剂 无论是硅胶吸附型或粉碎分散型酸化剂都忌直接与碱性物质混合,应加以隔离保护后再预混或在混合后期投料。
  
  3.2 甜味剂 甜味剂的效果取决于其在饲料中的分散性,故不应直接添加糖精钠或甜蜜素原料。选择超细粉碎并用保护剂和分散剂处理的产品,使用时不应与亲水性原料(如糖类,乳清粉,胆碱等)预混合,也不应与酸化剂预混合。因在加热时,酸性条件促进糖精钠分解。
  
  3.3 抗氧化剂应与需抗氧化保护的组分先预混。
  
  3.4 防霉剂宜在混合后期,各组分基本均匀时投入。
  
  3.5 调味剂(香料)应在预混后期加入或先与高蛋白质类的原料预混,力求达到分配均匀,又不发生化学反应和半永久性吸附,更好地发挥其抗氧化、抗菌和生理调控作用。忌与无机载体如沸石、石粉先预混。
  
  3.6 药物、益生素、酶制剂
  
  使用这类添加剂时,应考虑药物的稳定性、益生素中微生物的活菌数及耐热、耐药性、酶制剂的耐热性。药物添加剂不能与益生素、金属微量元素等共同预混。药物添加剂应按药物制剂的要求制备,而不是简单的原料加载体混合物。这样的载体除了稀释也无保证药效的作用。益生素宜与蛋白性原料预混,或在有脂肪的混合物的混合后期加入,避免直接接触抗生素、有机酸与防霉剂。酶制剂应按酶的种类和酶活力区别对待,只要不与有机酸或无机酸类、香料类、药物直接预混,就不易引起质量下降。含有淀粉酶的酶制剂,应预先对酶制剂进行隔离性保护,避免与淀粉类原料直接接触。而蛋白酶类、非淀粉多糖酶类、纤维素酶类除不与酸类、药物类及香料科直接接触混合外,可不考虑混合配伍和顺序。
  
  3.7 变质反应速度和保质期
  
  饲料工业产品的保质期因产品而异,配合饲料、浓缩料的保质期短,而预混料和添加剂产品的保质期长。当一个产品保质期参数小于2时,这个产品就难以保证质量了。如添加剂预混料,表面干燥、流畅,但内部已经发生的质量变化,饲料产品的变质往往是从原材料生产开始。促进变质反应速度的主要因素是:水分含量、脂质、氧化、金属微量元素催化。质量控制应控制上述因素的发生。水与脂质既是溶剂,又是水解和氧化的基础物质,微量金属元素是水解和氧化反应的催化剂。控制水分除控制原料水分含量,主要是降低水分活度,故应减少化学反应及反应所需的水。控制脂质氧化,应延长自由基反应的潜伏期,故应合理利用各种抗氧化的因素,增加产品的酸度;控制微量金属元素的催化作用,应采取螯合掩蔽和抗氧化作用相结合。
  
  3.8 多功能添加剂的运用
  
  再加工的提法是指如何用添加剂来组合制备添加剂。一个饲料产品的配方已经科学化了,但添加剂部分的组合效应尚不能达到设计者的要求。这就需要合理地利用资源减少负面效应,增加组合效应。例如:
  
  a. 必需氨基酸与金属微量元素螯合 为动物机体提供高效的微营养素,减少微量元素的氧化与催化氧化作用,同时也减少小肠微生物对必需氨基酸的分解代谢(最近,学术界已意识到小肠微生物对氨基酸的分解作用对精确测定氨基酸利用率的影响)。
  
  b. 合理使用酸化剂 可促进动物消化吸收和保健作用,同时可增强配合饲料自身的质量稳定性(抗氧化、防霉)。
  
  C. 合理使用调味料 可保持饲料加工贮存后产品的适口性,同时提高抗氧化剂、防霉剂、药物的协同作用。
  
  4 工艺设计的动物生理要求。

  饲料产品既是一个化工产品也是动物产品,作为食品应满足动物的生理需求,主要是采食和消化吸收的生理需求。
  
  4.1 与采食相关的生理要求

  许多动物如鱼类除对饲料的粒度大小有要求外还对饲料的物理性有选择,如硬度、形状、沉浮性。也对其感官刺激有要求。所以除配方要求的营养性外还要精良做到动物主动采食、提高采食速度和采食量。许多有诱食作用的添加剂的使用在满足了动物的表现需求的同时,也达到了调节动物条件反射的目的。所以在工艺中尽量保持饲料产品的“色香味”。保持适当的淀粉糊化程度,即可崩解,又有利于淀粉的利用,又保持外观的完整性。要考虑加工条件和饲料复水后和混合后的采食效果。
  
  4.2 与消化吸收相关的生理要求。

  尽量使饲料中的成分采食后不使动物产生饱胀感,同时应促进胃分泌和蠕动,促进食物排入肠道。这就需要调节饲料原料粉碎粒度和加工后规格。为保证饲料中某些成分的作用的发挥,如营养吸收、防病药物,应考虑药物在胃肠道中是否被分解,是否需要在单位时间内吸收入血,发挥全身性作用等等。
  
  5 结语

  饲料工业产品应和食品工业、医药工业一样得到全面发展。从重视产品质量出发,开展对其工艺技术的研究和改进,按ISO9000管理体系建立健全的质量评价体系,确保产品质量达到配方设计与工艺设计的要求。只有依靠产品质量,才能使终端客户的事业得到发展,才能走出低价低质竞争的怪圈,进入良性循环,把我国的饲料工业办好。

 

点赏 点赞 0收藏

热门评论
相关百科

您可以给编辑者赏赐一定智农币

×
  • 5智农币
  • 10智农币
  • 25智农币
  • 50智农币
*注意事项:1人民币=100智农币
  当您的智农币不足时将会从您的账号余额中扣除相应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