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称:小麦纹枯病
拉丁学名:Rhizotonia cerealis van der Hoeven apud.Boerema & Verhoeven
为害作物:小麦
为害症状:主要发生在小麦的叶鞘和茎秆上。小麦拔节后,症状逐渐明显。发病初
期,在地表或近地表的叶鞘上产生黄褐色椭圆形或梭形病斑,以后,病部逐渐扩大,颜色变深,并向内侧发展为害茎部,重病株基部一、二节变黑甚至腐烂,常早期死亡。小麦生长中期至后期,叶鞘上的病斑呈云纹状花纹。病斑无规则,严重时包围全叶鞘,使叶鞘及叶片早枯。在田间湿度大,通气性不好的条件下,病鞘与茎秆之间或病斑表面,常产生白色霉状物。在上面,初期散生土黄色或黄褐色的霉状小团,担孢子单细胞,椭圆形或长椭圆形,基部稍尖,无色。
分布区域:长江流域,黄淮平原
发病特点:
病菌的菌核或菌丝在被害植物残体上或在土壤内越夏或越冬,成为初次侵染的主要菌源。被害植株上的新病斑可长出菌丝,伸出寄主表面,向邻近的麦株蔓延进行再侵染。冬麦播种过早,太密,冬前麦苗过旺或使用氮肥过多,麦苗徒长的麦田,以及春季遭受低温寒害、脱肥或灌水太多的麦田,发病均较重。秋冬温暖,次年春季多雨潮湿的天气,施用带病残体作粪肥而没有腐熟的,以及酸性土壤,均有利于发病。小麦品种间的抗病性有明显差异。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1)选用抗病良种。
(2)适期播种。春性强的品种不要过早播种,防治冬前过旺。
(3)合理密植,播种量不要过大。
(4)南方麦田开沟排水,以降低田间湿度,避免长期积水。北方麦田防止大水漫灌,田间水位高的河滩地或老灌区地也要开沟排水。
(5)合理施肥,氮肥不能过量,防止徒长;粪肥要经高问堆沤后再使用。
2.药剂防治
在秋季或春季,在分蘖盛期进行调查,掌握病情,重点放在早播田,连作杂草多.施氮量高,感病品种田,在分蘖末期病株率达5%,用药防治,采用:
(1)每亩用5%井岗霉素水剂100-150 毫升,或井岗霉素高浓度粉剂25克;或农抗120(6万单位)每亩150-200毫升。
(2)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每亩65-100克。
(3)40%多菌灵胶悬剂50-100克。
(4)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75克、或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75-100克;均对水60-75公斤喷雾,或对水7.5-10公斤低容量喷雾。井岗霉素可与增产菌混合使用。以分蘖末期施药防效最好,拔节期次之,孕穗期较差。
常用药剂: 粉锈宁 多菌灵 甲基托布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