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高粱、谷子是我国旱作农业区的主栽作物,分布地域从东北、内蒙古、西北、华北直至西南地区。由于农业上绿色革命和白色革命的到来,杂交品种的推广应用和覆膜农业的贡献,使粮食单位大幅度的提高,创造了一季作物实现吨产田记录。然而在农业的诸多因素中化肥的贡献仍然居于第一位,尤其是复混肥料或长效复混肥料的推广,更促进旱作农业上一个新台阶。
传统的玉米、高粱等作物的栽培习惯,除了少量复混肥料作种肥外,80% 的肥料在12片叶时追施第一遍肥,在18片叶时追施第二遍肥。因作物生长机械操作不便,大部分用人工追施,给农民带给繁重的体力劳动,费工、费时。由于追完肥灌水不及时,造成大量肥料挥发损失和肥料的浪费,尤其是高粱和谷子作物株数既多又密,给追肥带来极大的困难。玉米、高粱、谷子一般多采用根外撒施,要不及时覆土肥料浪费很大。在追肥过程中往往采用人工刨坑方法,要损失很多作物根系。据有关农业专家测定,每损失一条根对玉米要减产1— 2 克粮食。第二次追肥期间植株高大,特别容易损坏叶片,对于玉米每损失一片功能叶使玉米减产8%,可见追肥除了避免脱肥之外,对伤苗根都很不利。而生产复混肥,尤其长效复混肥,可在玉米、高粱、谷子等作物播种时,作基肥一次性施入,免去中间二次追肥工序,实现了节肥、省工、省力和增产的目的。推广长效复混肥,氮素释放缓慢,苗期不烧苗,又可满足中期营养生长和后期生殖生长的需要。尤其对玉米、高粱覆膜农业的发展,中期免去追肥工序,可起到保水保摘的效果,能促进在少雨缺水条件下,大幅度的提高产量。例如,根据内蒙古赤峰市农科站的试验结果,在年降雨量350毫米的条件下,只在播种覆膜时浇一次水,施用长效复混肥,使玉米公顷产量高达 12000千克,高粱产量达10500千克;在没有覆膜的条件下种谷子,使长效复混肥,公顷产量也达到了6000千克,比常规施肥可增产8%—10%。
(一)底施肥法 根据各地的气候条件、栽培制度可划分为秋季、春季、夏季3个季节的底施肥。一般在东北或长城沿线区及内蒙古等半干旱地区,提倡秋季施肥,在秋季作物收割后,结冻前要进行秋翻地,在翻地前把有机肥或长效复混肥及复混肥用人工均匀撒施到垄沟里,然后用拖拉机进行秋翻地或秋起垄,封冻后再灌冬水,使表土不受损失。由于冬天土壤封冻后,肥料基本没有损失,土壤墒情好,春天解冻后顶凌播种可以一次保全苗,这是半干旱地区保全苗增产的一项重要措施。在土壤墒情好,气候条件比较湿润的地区,可以在春翻地或春起垄时将长效复混肥或复混肥作基肥一次性施入,免去追肥工序,都可以获得明显的增产效果。一般在东北平原冬季积雪很多,采用春季起垄施肥制;长城沿线的半干旱地区多采用秋翻地秋起垄施肥制;而在华北平原地区,夏玉米种植多数采用边收割,边翻地,边施肥,边播种的连续作业制,给夏玉米抢墒抢时播种,增产、增收创造条件。
(二)侧位施肥法
在平播、垄播或覆膜播种与施肥同时进行时,为了达到作物整个生长期用一次施入,又不会造成烧种、烧苗现象发生,则采用种肥隔离的施肥方法。可选用配套的农机具,用肥料斗、播种斗和覆膜机配套一次性作业,完成各种工序。侧位施肥是高粱和谷子施肥和播种一次性完成最好的方法,使种子与肥料错开施入的位置,可以防止由于肥料量集中造成的烧苗。同时也便于实现机械化复合作业,省工、省时、省肥,是覆膜农业的理想施肥方法。
(三)种间施肥法
在人多地少,机械化程度不高,用畜力耕种的地区,种玉米时,施用复混肥或长效复混肥时可采用种间施肥法。在破垄开沟后,肥料与种子间施间播,互不接触免得烧种;对于谷子和高粱等密植作物,可以采用先合垄把复混肥料施进去,过7天左右,待肥料与土壤吸收后再破垄下播。使肥料在土壤中被黏粒吸附,免得烧种、烧苗。高粱和谷子等密植作物也可选用深施肥法,深开沟在15厘米以上,撒施复混肥,上面再施有机肥合垄覆土,用人工踩格子,在上面播种,然后再采用拖子覆土等传统的播种方法。
复混肥料或长效复混肥料在玉米等大田作物上实行早期追肥的也有显著的增产效果。尤其在一些降雨量较多地区,或者土壤质地为砂壤质漏肥地,要避免一次性施用大量基肥,可采取底肥和追肥相结合的方法。长效复混肥料在免中耕农业的推广应用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施肥方法是,先将长效复混肥按着上述施肥方法深施15厘米左右,播种后3—5天内,在地表用43%的拉索乳油300克和阿特拉津150克兑水450—600升/公顷,均匀喷洒于耕地表面进行封闭式杀草,全生育期不铲不趟,适时喷除草剂可以实现草死苗活地发暄的目的。推行免中耕耕作制,不仅解放了农田中繁重的追肥劳动,还可以取得明显的增产效果。根据辽宁省昌图县的试验结果,免中耕田比常规作法可增产粮食。